张灏 王歧 姜东楠
【摘 要】机械制造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机械制造行业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进入以重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工业高速増长,事故风险加大,处于事故易发期。对机械制造行业进行标准化建设是一件行之有效的安全工作。本文建立的机械制造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体系考虑了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援,该体系更加完善。将模糊数学引入标准化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系统科学。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本质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机械制造行业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生产安全风险和预防事故发生,保护企业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机械制造行业;安全标准化;指标体系
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每年我因各类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63383起,死亡人数达79552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事故8431起,死亡10616人,而机加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就分别约占全国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65%和66%。由此可见,机加企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粗会的广泛关注。
一、常用的危险性分级指标体系
不同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不同,即使是同一行业,由于生产性质不同,其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别。机械制造行业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产运行系统的危险性、公用工程系统危险性、生产辅助系统危险性、化存运输系统危险性、厂区与作业环境系统危险性、消防系统危险性及工业丑生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综合安全管理的控制,病作用也不可忽略。该指标体系又分别有众多的子指标所构成,且生产装置不同,各个子指标也有所差别。指标体系。其中前者包括事故易发性和事故严重度两部分,后者包括了12个项目,共80个指标《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于1988年发布了第一版,1997年发布了修巧版。危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管理评价、危险性评价和作业环境评价3个基本部分,计65个项目。罗曼与唐纳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与管理、故预防、防火及工业卫生、教育训练及思想工作、事故调查、统计及报告程序等。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众多。不同的评价方法有时可采用同一种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等级系数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系统危险性的模糊评价。现有的系统危险性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有多种,不同的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比较著名的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基本部分组成,共分两个层次。上述评价指标体系除罗曼——唐纳德指标体系外,其它几個均具有行业性质。此外,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帝国化学公司的蒙德法、我国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等都有其与行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系统危险性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模糊数学的创始人Zadeh教授曾指出:当系统的复杂性趋增长时,我们做出系统特性的精确而且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对降低,直达到这样一个阔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相互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就越低。复杂性意味着因素众多,当人们不可能对全部因素都进行考察,而只能在一个压缩了的低维因素空间上来考察问题的时候,即使本来是明确的概念也可以变得模糊,这可能是模糊性出现的一个原因;复杂性还意味着深度的延长,一个过程可能需要用数百、数千个微分方程来描述,模糊性的影响本身也在积累,最终将导致系统的模糊性变得不可忽略。这是因为复杂的事物都具有众多的影响因素,对每个因素都考虑得很清楚是不可能的,而只对部分因素过分地精确化,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由此可知,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指标的模糊性,不能一味追求精确的定量指标而忽略定性指标。否则,指标体系将很难反映系统的实际安全状况。为了避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定性指标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量化处理。因此,在建立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辩证地去考虑系统指标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在追求精确性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力求使建立的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合理、真实地反映出系统安全状况的客观实际。考虑到行业特点的不同及系统本身的复杂性,要建立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能反应系统实际安全状况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课题。尽管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目前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难于取舍,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仍是安全工程领域内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目前,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应系统的实际安全水平,它要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呈一定的层次结构。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安全状况。为此指标体系应从人、机、环境的角度来建立,亦即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系统综合管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应分为安全技术、作业环境卫生、安全管理、伤亡事故等四个基本部分。其中安全技术部分应包括人机协调性、火灾爆炸及电气事故的预防措施、各类机械设备及其它各种伤害的预防措施等;安全机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内容归并到安全管理部分。这样便从人、机、环境几个方面构成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划分层次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多分为兰层或四层。
(二)简明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明确地反映系统危险性与指标间的支配关系,简单明了,便于收集资料、数据及分析问题,但又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亦即体系大小要适宜。体系过小,层次过少,势必造成指标过粗,虽然评价过程简单易行,但难以全面反映系统的实际危险水平。体系过大,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可能过分增加系统指概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评价的难度,而且掩盖了主要的关键因素。指标反映系统的实际危险水平尤为重要。次要因素完全可以忽略,或者在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上进行弱化处理。例如,作业环境条化其影响因素有采光照明、色彩、噪声、冲击振动、气湿、尘毒、福射等等,其中采光照明对于非精密操作来说通常不会有什么危害,可以忽略。色彩可不予考虑。除非受特殊场所限制,气温同样可以忽略。其它几项指标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三)科学客观性原则
即整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元素构成到结构,从每一个指标计算内容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巧态危险性具有自然规律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送就要求对其评价的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客观。评价指标就必须通过客观规律、理论知识分析处获得,形成经验与知识的互补。科学性还必须保证评价指标的概念和外延明确性,对一些模糊性指标,即使无法做到其外延明确,也必须保证其概念明确,不至于混淆。
(四)针对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系统其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尽管它们具有相似性,且某些子指标体系可能完全相同,但很多方面具体细节仍存在差别。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务必针对具体系统作具体分析,以便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系统的实际危险水平。
(五)与评价方法一致的原则
不同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存在一些差别。实际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有时需要先定方法再构指标。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而言,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遵循层次性原则。即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在层次结构中,各评价指标表述了不同层次评价指标的从属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能更好的反映系统安全评价功能。
三、安全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机械制造行业安全标准化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科學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立足于隐患治理,风险管理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生产经营单位其他方面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安全原理指出;在某种情况下,事故是否发生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这便是综合论事故模式的基本观点。基于这种观点,这些物质的、管理的、环境的因素:就构成了安全评价中的危险因素。
(二)机械制造行业安全标准化指标分析
1、安全管理
生产经营企业应根据所属各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将企业的方针、目标、年度安全生产指标,自上而下签订全员负责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各级组织的安全工作计划和主管部口考核办法,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栋和指标的有效完成。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法赋予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主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保障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口,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并适当时进行更新。各职能部口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口、本专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及时向管理部口汇总[1-2]。
2、安全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规定应由有关管理部口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的,须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并确认其技能和能力符合岗位要求,保祀操作岗位人员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持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其主管部口应組织编制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有关管理者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口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有关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操作岗位人员转岗、脱离岗位六个月以上者,应进巧车间(工段)、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工作。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特种专业人员培训资质的机构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参加复审。
3、安全分析与控制
生产经营单位的各层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应不间断地组织危害辨识、风隐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巧和稳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抖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生产经营单位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建立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施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和风俭控制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保生产设施建设中的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并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六个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4-5]。生产设备、设施建设中的变更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生产过程中作业行为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管理。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吊装作业、高处作业、抽堵盲板作业等危险性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層行审批手续。各种作业许可证中应该有危害、有害因素识别和安全措施内容。
4、应急响应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层级、各有关部口的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生产过程的风险,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通巧网络的畅通。生产经营单位应针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以单位正式文件颁布。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审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评审应急救援预案,尤其在发生突发事故后,要认真总结事故状态下组织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修改、完善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险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巧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事故发生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口和有关部口,履行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的法定义务[5-6]。
四、结论
机械行业在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从企业的数量上来看不断增加,从化人员组成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行业对推动巿场经济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的平稳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机械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生产安全状况不佳、伤亡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等。机械行业安全资金投入、安全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导致机械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严重低下,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及职业危害屡见不鲜,加大了政府安全监管部口的工作难度。机械行业重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导致的死亡人数持续居高不下,虽然每年都有所减少,但送己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则剑.安全生产对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的作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7(19):26-27.
[2]任伟.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5):21-22.
[3]王雪栋,张明广,王纪洋,钱城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机械制造行业事故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6,42(11):33-37.
[4]张琳.浅析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如何实现规范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37.
[5]张超,梅强,吴刚.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07):43-46.
[6]阎善郁,陈文.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論与实践[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2,33(0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