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摘 要:简述受电弓的作用及组成,分析造成受电弓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受电弓故障的措施。
关键词:动车组;受电弓;故障原因;预防措施
铁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经过多次的大提速,以“和谐号”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如梭箭般穿行于大江南北,将中国铁路带入高铁时代,高速动车组以其安全,准时,快速,舒适,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以成为广大人民出行的首选。高速动车组有别于现在运用的内燃、电力机车,其区别在于动车组各部件大量运用高新技术,但新技术的运用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车组列车的安全正点。高速铁路均采用电力牵引,高速列车必须在高速运行条件下可靠地从接触网上取得电能,否则将影响列车运行和电气驱动系统的性能。受电弓是动车组极其重要的电器部件,用来把接触网25kV的电能传导给车内高压设备,受电弓运用状态的好坏则影响动车组的受流质量及车组的运行状态。然而,随着动车组的投入使用,受电弓出现的故障也接踵而至。
一、受电弓系统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1).作用:受电弓(型号DSA-250)是动车组从接触网接触导线上受取电流的一种受流装置。
(2).结构:(附图1)
(3).受电弓升弓的工作原理(附图2,图3)
动车组在按下升弓键后,受电弓供风电磁阀⒁得电向升弓回路进行供风。升弓气路经过空气过滤器⑴滤去水份和升弓节流阀⑵进行限流后,进入精压调压阀⑶将总风风压调整为3.2-3.8bar的正常升弓压力。调整好的压缩空气向升弓气囊充⑿风以驱动机械装置完成受电弓的升弓动作。安全阀的动作值为4bar,确保当精密调压阀损坏时,避免总风压力直接进入升弓气囊,造成气囊损坏。
二、受电弓系统运用中常见故障现象
1.受电弓自动降弓或无法升起。动车组在运行中受电弓自动降下,造成车内高压设备断电,用电负载停止工作,车组无牵引力最后停车。受电弓无法升起则车组不能正常取流,无牵引力输出车组无法起动。
2.受电弓正常升起,但MON未显示。升弓后车组取流正常,车内设备开始工作,但MON上并未显示受电弓升起。
三、原因分析
1.碳滑条漏风
由于列车高速运行受到外物击打,造成碳滑条破损裂纹,严重时碳滑条漏风。受电弓产品质量不良,制造工艺不过关本身内部泄露,此类现象一般发生在碳滑条的弯角处。
2.两碳滑条高度差过限
受电弓两碳滑条间的平衡拉簧是起到调整两碳滑条自由高度平衡状态的作用,如果出现拉簧调整不到位或拉簧断时导致碳滑条高度差过限。
3.快速阀及ADD供风阀故障
由于快速阀及ADD阀安装在车顶上长期处在室外环境下,容易被外物击打,造成裂纹变形松动,导致漏风,受到天气影响,有雨水和尘埃侵蚀使其生锈卡死。
4.连接管接头漏风故障
在快速阀以及ADD阀之间的连接处有个O环橡胶圈老化或在安装时安装扭力过紧破坏了O环橡胶圈造成漏风,在碳滑条与PU4管连接处由于接头螺母安装扭力小,不大于3N,经常安装过紧,还有碳滑条备有接头盖松,导致这些地方漏风比较多。
5.压力开关故障
压力开关的损坏或调整不当造成受电弓无法升弓以及受电弓上升后,在MON显示器没有升弓信息,或先显示后升弓及先升弓后显示等现象,对司机操作造成误判断。
四、解决措施:
(一)1.对碳滑条漏风的防范措施:
A、强化受电弓一、二级修作业标准的落实,地勤检修工班在库内检修中加强对受电弓碳滑条的外观检查及尺寸测量,检修时注意观察碳滑条的缺损情况,以及铝拖板被电弧击伤的痕迹,做好跟踪记录。
B、对过限的碳滑条坚决更换。更换碳滑条要安装到位,督促工班将碳滑条安装在受电弓托架上时要注意拧紧螺母的扭力大小(15N),过小则容易松动,过大则易使碳滑条铝拖板产生应力裂纹埋下安全隐患,开始时也许受电弓能正常使用,但随着裂纹的扩大随时会造成碳滑条铝拖板安装座处漏风而意外降弓。
2.升弓气路或检测气路漏风。
A、要求地勤工班在检查受电弓时对各管路接头要重点检查其有无松动、脱落。
B、更换碳滑条后的漏泄试验。试验中注意升降弓时各部有无漏风声。
C、運行中碳滑条若出现少量漏风,但受电弓状态良好并不影响使用,可将ADD关闭阀关闭继续升弓运行。由于CRH2型车ADD关闭阀设在车顶,运行中无法对其关闭,故建议厂家售后技术人员向本厂设计部门反映,将ADD关闭阀改在车内,这样在一个弓已出现故障无法使用,而第二个弓的碳滑条也出现漏风但经确认受电弓状态良好可以继续使用时,随车机械师可在车内将其ADD关闭阀关闭,继续升第二个弓维持运行。即切断碳滑条供风气路,保证在碳滑条漏风的情况下可维持运行。
六、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对受电弓的合理处理可以减少运行途中浪费的大量时间,为动车组的正点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熟练掌握动车组受电弓的应急处理办法减轻了运行中随车机械师的工作压力,对故障的准备判断节省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CRH2A型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指导书,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汉动车段
[2] CRH2型动车组途中应急故障处理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TG\CL 24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