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养老负担更加沉重。探讨如何养老成为热门话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否能够继续、如何继续。新兴的社区养老模式如何完善,如何走的更远。通过文献查阅法的方式,总结出当前两种养老模式的现状,提出对两种模式各自传承与发展,破除空巢养老困境的建议。
关键词:空巢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
一、空巢老人---中国式养老之痛
1.老龄人口增加快、空巢老人占比大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1.78亿,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9亿,占总人口8.9%。中国人口基数决定了老龄人口规模十分巨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多项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并且其中空巢老人占比巨大,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子女外出务工是空巢老人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2.空巢老人自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已擁有或将拥有同样的资源:机遇、心理条件、生理条件。有的老人病体支离,捉襟见肘,现在提倡的积极向上的老年生活他们根本无法符合标准。”①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同的保健设施器具和药品的使用情况,我国城乡老年人、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男女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都呈现出较大地差异。城市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4.2%,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0%;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8%,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城市老年人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同期进行的调查还表示女性报告健康状况差的比例高于男性;已婚并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比未婚或丧偶老人的自认为健康状况更好。
3.同是空巢,家庭成员情况不一
空巢老人有三种类型。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独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独守家中的老人。其中由于子女外出而成为空巢老人的数量在增加。
二、反馈养老模式--中国传统孝道下的养老
1.家庭养老延续传统
中国步入老龄化后,传统的养老模式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一代一代的接力,即“接力模式”,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负担的义务。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即“反馈模式”,对父母的赡养在中国是一种义务。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光宗耀祖是光荣,更是有“不孝有三,不孝为大”的耻辱。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家庭养老为紧密的代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农村朴素“养儿防老”的观念更是家族延续、传统文化传承的保证。
2.家庭养老面临源头枯竭困境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面临着源头枯竭的严峻现状。最近中国有一项对中国的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尽管他们生活中面临困难。但总体而言他们还承担着赡养老家父母的义务,大多数人给生活艰苦的父母寄钱,与他们保持联系,给予情感上的支持。③虽然如此,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加速,非农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育率下降导致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在家庭中,由于新中国初期的人口政策以及后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当下家庭中正呈现出“四二二一”的结构,四位祖辈,两位父辈,一个孩子。人们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小,现在的家庭或许只有你成长时的一半大。④中年人以及后代势必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养老物质负担。同时,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重大冲击,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缺乏来自子代的情感慰藉以及养老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三、社区养老的现状
1.国外社区养老经验丰富
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必定成为老龄化弊端的首当其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弊端,西方经济发达的老龄化国家早已开始探索解决的方法。社区养老模式的翘楚便是社区养老。所谓“社区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心理支持、整体关怀(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由此可见,社区养老不仅关照到了老人的基本生活,同时还帮助老人排解心理上的困难,除此之外,还通过有效途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让老人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2.中国探索中的社区养老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养老局势愈发的严峻,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养老重担,中国也开始探索弥补居家养老缺陷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脱颖而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和缺位。”社区养老是一个过渡阶段,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中国的空巢老人人数多,身体情况不一,家庭实际情况各异,因此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老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社会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变量是个人及配偶能不能自理。夫妻能自理或半自理的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是个人不能自理了,只能选择机构养老。将来的社会养老机构都要增加专业护理、康复功能,主要收养生活自理出现障碍的老人。例如没有家人的却有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老人需要的帮助随时变化,因此单一的养老模 式无法解决。
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养老模式探索过程中,社区养老模式是关键一环,但是其发展现状还不太理想,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
四、两种养老模式遇到的主要挑战
1.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冲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使得中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在高速的城镇化趋势下,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离开家乡,也带走了家中老人的无限思念。中国空巢老人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家中青壮劳动力的减少同时家庭养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算在外的儿女会对家中老人进行金钱的物质的补偿,但是精神、生活照顾的欠缺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当前家庭结构呈现出“四二一”结构不仅使得家庭养老的物质负担大,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的初级社会化环境,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下,独生子女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宠溺,缺乏其他横向的同辈之间的关系处理,可能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对家庭核心精神的理解,导致家庭养老缺乏精神基础。
2.新生的社区养老模式的难题
社区养老模式受到受到重视的同时确不能不谈到,在中国,他只是新生儿。面临着无论制度上还是执行上的困难。
中国老年学会会长张文范从宏观上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作了总结: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1980年代起步,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 多万,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与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与老年人口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很不适应。⑤
可以看出,社区养老要为老人们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舒心轻松的氛围,还需要大力的财政支持,需要不少的照顾人员悉心照料。
五、两种养老模式继承及发展的对策
当前,养老靠家庭还是单靠市场都不现实,在稳定当前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既不能忽略家庭养老的存在,甚至要大力发挥这种反馈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社区养老工作,过渡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弥补家庭养老的缺陷。
1.建立欠发达地区补助工作地
政府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立近家的工作地,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能在家乡谋求工作,能够与家中老人更近的生活,照顾老人。同时登记本地家中有无法自理老人并返乡的工作的人员,给予工作和养老补贴。使得家庭养老能够最大发挥作用。
2.加强宣传、鼓励青年志愿服务助力养老
当下的社区养老需要大量的照顾社区中老人的人员。鼓励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既能让他们在养老事业上献一份力,同时也能彰显他们的价值,将自己在外的经验带回家中,反馈到家庭养老中去,促使家庭中的和谐建设。
3.农村地区的乡里互助组建设
对于还没有条件实行社区养老的偏远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乡里之间的互助小组。对于家中有高龄或者无法自理的老人的家庭,进行登记,与家中尚有劳动力和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结对,互帮互助,同时政府对其补贴,监督其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泰德 .C.费晓闻.揭秘老龄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泰德 .C.费晓闻.揭秘老龄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40
[4]泰德 .C.费晓闻.揭秘老龄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
[5]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作者简介:
谢雯,1996年10月25日生,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