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依托独特地域文化、乡土民俗、历史遗存、传统工艺、民族服饰美食等资源,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炼为核心,以创意和再生设计为手段,打造形成情调韵味浓郁、旅游业态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综合开发体系。
云南特色小镇建设将运用地方优秀传统建筑元素,营造具有地域差异的建筑风貌特色,加大历史遗迹遗存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民族风情多样的独特优势,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出生态特色,实现特色小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一、建设意义
(一)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推行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着力点
加快开发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有利于推行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丰富城镇类型,是昆明市城镇发展的新路径。2016年的数据显示,我省城镇化率仅为31.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要2020年实现全国同步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破解“三农”难题,是提升城镇化的关键一步。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可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自从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形成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了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探索了一批创新创业制度模式。双创示范基地已经成为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作为双创平台的组成部分,在承担双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首先特色小镇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硬件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加入创新性思维模式,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与此同时,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富民是核心,好的产业是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同时还能一并解决留守儿童、孤巢老人、乡村空心化等一系列城乡二元化体制带来的顽疾。
(三)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用诗意的语言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年初,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响亮主题。云南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近年来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省有615个传统村落入列国家名录,1700个村庄入列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美好乡村建设首先需要增强资源的保护度,昆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要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可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更好地挖掘、整理昆明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有效保护,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旅游小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
二、国外案例借鉴
(一)特色产业是基础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建中,必须紧扣产业升级主题,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一方面,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业运营杜绝了“百镇一面”、同质竞争的现象;另一方面,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长期性”,上述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强有力的产业化基础作为后盾,同时产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创意文化是亮点
要善于挖掘本地本土的名人名事、传统风土文化,结合实际创建文化设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以举办独具匠创建文旅特色小镇应该学习西方,把发挥名人效应与开发文化旅游相结合,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完善政策是保障
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对文化旅游特色镇发展影响的不断深入,政策机制应更多的表现在对市场的干预上,以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政策还要突出灵活性,机制创新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之一,政府应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审批流程再造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小镇实行政策偏向,降低准入门槛,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
(四)功能聚合是核心
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是大都市地区,内部也存在发展阶段不均衡的问题,聚合功能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核心。设置关卡林立的门票点不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流水线般的产业园区也不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让人愿意留下乡愁也能创造财富,发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嵌入旅游功能。
三、建设路径
(一)文化资源为内涵,旅游业态为载体
强化特色小鎮文化、旅游产业功能融合,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旅游业态为载体,按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要求,发挥昆明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凝聚融合当地民族文化,人文风情,将乡土人情,文化创意,故事传说形成有吸引力,有共鸣的文化氛围;找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前沿,顺应消费升级新变化,聚焦文化产业十大业态、旅游产业领域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细分产业领域,每个特色小镇选择1个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加强静态和活态展示,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二)宜居宜游,生态优美
坚持生态优先,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坚守生态良好底线;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文化民俗保留较好,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公园绿地贴近生活、贴近工作;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
(三)科学规划,功能完善
统筹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重点产业布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等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相关专业规划有效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积极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排水、防洪、农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覆盖农村地区,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