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菊
【摘 要】
意境是古诗词的根本,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能够让古诗词阅读更高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基于诗中的“景”引导学生进行“意象阅读”; 基于诗中的“人”引导学生进行“意象阅读”; 基于诗中的“事”引导学生进行“意象阅读”。
【关键词】
古诗词 意象阅读
自古以来,对于古诗词的评价都是以其所营造的意境为标准,因为意境是古诗词的根本,在表现意境时,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营造的。就此,只有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才能对诗歌所营造的曼妙意境产生深刻的感受。
一、基于诗中的“景”,引导“意象阅读”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体裁类别是写景的,不过诗歌的本质并非仅仅描绘所记录的自然美景,重点在于把诗人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也就是教学中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里所描绘的景和物,也就属于意象的一种,被称为“景”象。
例如,在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进行教学前,笔者结合诗句“明月何日照我还”里的“明月”一词展开了思考:“诗人用‘明月这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呢?”经过反复揣摩和联系,笔者发现很多诗人都用过这个意象:李白用“明月”表现浓浓的乡愁;张九龄用“明月”表现情人间的思念;苏轼用“明月”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而张若虚则用它来沉思历史。再考察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明月”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与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相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反复朗诵,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单单要写月亮,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学生经过思索回答:“因为‘月亮有合家团圆的意蕴,他是要借此表达思乡之情。”这时有学生吟诵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追问道:“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用月亮表达乡愁的呢?”很快学生们就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在此,教师让学生把两首诗进行对比,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韵味。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同时还深刻地体会了“明月”所寄托的乡愁,整体而言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氛围中,景和物已不单单时一个符号,而是更鲜活地存在与学生的脑海中,通过情景交融,对诗歌的优美意境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二、基于诗中的“人”,引导“意象阅读”
“诗言志”,诗人往往把个人的情感志向寄托于诗歌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诗词中常会出现“人”。“人”象是诗歌的所有意象中又一重要的表现形式。对此,除了抓住诗歌中的景物进行体会,教师还要把握住诗词里的人开展教学,把自己置于他的处境和状态去感受这个意象,这和全诗的整体意境是相融合的。
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词里,词人就对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进行了刻画,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五口人各不相同的特点。对这首词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把握全诗,看看写了多少个人,各自在做什么,然后通过联想把词人所描绘的画面动态化,以感受这家人的家庭的和睦和生活情趣。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了辛弃疾的个人背景和创作的时代背景。辛弃疾一心报国,想要驰骋沙场,却苦无门路,当他看到这幸福的一家会产生向往和希冀,还是刺激起他的无奈和惆怅。
这首词里所描绘的幸福生活画面和词人辛弃疾挣扎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让读者通过“人”象对诗歌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深刻感悟到了诗词的内在活力和诗人在诗词中传达的个人情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营造出更为鲜明的意境。
三、基于诗中的“事”,引导“意象阅读”
古典诗词形式上都短小精炼,但却蕴含了丰富的背景故事。古诗这种写作形式限制了诗人对细节的刻画,诗人更多的是通过它来传递自己的情志,把它作为一种载体,也就是“事”象。通过这种意象来深入其本质,体会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感受事件里人物的行为态度,从而揭示诗人所要刻画的意境。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抓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事”象,由此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词人在这遥远的路途上,做了些什么?教师通过展示词人所经过的地方等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然所热情,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合理想象来丰富这首词的未尽之言,体会词作里的有关“事”象。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教师挑选了几个学生来表示词人经过的地方,以模拟词作所营造的情境:严峻的山峰、湍急的河流、贫瘠的荒漠……每个学生都扮演纳兰性德经历的一段旅程,都代表着不同的故事。通过对词人遭遇的体会,明晰这首词里的“事”象。最后,教师引导提问:“词人有什么心愿?他心在何方?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从而揭露了词人所要表达浓厚情感,就是对故乡的期盼。
通过以上教学,就把词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思念彻底地展现了出来,让整个教室都被这种深情环绕,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受到了冲击,对词作的意境也有了深刻的體悟。
总而言之,在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我们在开展诗词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教师要努力挖掘诗词里的景、人和事等意象,推动学生通过想象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对诗歌的深刻意蕴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方玉婧. 基于意境体验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方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苏静. 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D】.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