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方
“有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仅收入稳定了,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合江县大桥镇的“扶贫车间”工作,让大桥镇村民匡国梁感到十分安心。
在泸州市合江县,像大桥镇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不少,这些“扶贫车间”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还帮助企业解决了招工难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援。
目前,合江县已建成投用24个车间单元,实现了“扶贫车间”对贫困村的全覆盖。此外,还有14个车间单元将于今年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扶贫车间”打造“奔康专列”
5月8日上午,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的“扶贫车间”内,60多名女工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我们的工作比较简单,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学会,技术门槛低,只要有时间就能干。”车间负责人说,车间的工人基本上是村里劳动能力偏弱的老人、妇女等留守人员,主要从事简单易操作的服装剪线等工作,全车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每月计件取酬,“对于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我们会把需要加工的材料送到农户家里,等他做好之后再上门回收。”
今年37岁的王圆超是回洞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肺气肿,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外出打工挣钱对她来说更是不敢想的事。以前她丈夫在村里务农,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家三口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扶贫车间真的是解决了我家的大问题,不仅让我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方便照顾家庭。”说起村里的“扶贫车间”,王圆超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前不久,王圆超的丈夫也被推荐到了合江县大桥镇的造纸车间,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家里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样样不缺!”
和王圆超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榕右乡八仙村的贫困户张明华。43岁的他2015年前一直在广东打工,由于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他不得不放弃之前的工作。“回来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生活真的困难。”回想过去,张明华很是感慨。如今,他在自己的家乡有了稳定的收入,“以前在广东收入虽高,但是除去日常的花销后也剩不了多少钱。现在公司包吃包住,每月都能节余3000多元,生活压力比以前小多了。”
据了解,回洞桥村“扶贫车间”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租赁给泸州春晟服装有限公司,公司向回洞桥村及周边贫困户提供150个就业岗位,工人通过计件制和灵活工时,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同时,村集体获得每年3万元的保底租金和“扶贫车间”10%的利润分红,用于贫困户二次分红和村集体经济充实基金。
“扶贫专班”铺设“就业高速公路”
合江县还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教育资源,创新开设了“扶贫专班”,结合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设置了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电子装配工等工种,帮助贫困劳动力学技术,开展为期1个月的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定向推荐就业,实现了“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
为帮助农村群众掌握农业技术、丰富技能素养、提升致富本领,合江县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开设“扶贫专班”,并与泸州高新区、泸州长开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等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以“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贫困劳动力以“准员工”身份参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朱富强是合江县白米镇梨湾村村民,一家三口务农,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富强说,自己身体健康,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也想过创业,但担心有风险,又没有本钱。
在就业、创业遇到困难,感到迷茫之际,朱富强听说了“扶贫专班”。他选择了参加电子维修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成功通过職业资格鉴定,拿到了电子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经当地就业局推荐,进入了泸州众大液压有限公司上班。
对于朱富强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家庭脱贫的希望。在他看来,能够找到这样一份工作,是因为取得了电子维修职业资格证书,有一技在身。
像朱富强这样通过“扶贫专班”学到技能实现就业的,在合江县已有195人。截至目前,合江县“扶贫专班”已培训4期,实现推荐就业195人,培训就业率达到100%。已培训结业的4期学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51人,195人获得结业证,参训贫困户家庭人均年增收6731元。
笔者从合江县就业局了解到,合江县“扶贫专班”培训由政府全额出资购买服务,学员参训费用全免;参训学员享受食宿、交通补助,确保学习培训“零自付”。
近年来,合江县贯彻落实各种就业扶贫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就业1人,脱贫1户”目标,采取“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办学模式,根据贫困家庭的特点和培训需求,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开设就业培训“扶贫专班”,把贫困家庭劳动力“请上来”学技术,包吃、包住、包培训、包推荐就业,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合江县“扶贫车间”和“扶贫专班”的设立,解决了“帮扶资金造血难、小微企业落地难、贫困劳力顾家难”的问题,实现了劳动密集型项目“投资降成本、用工助脱贫”、村集体“车间惠民生、资产增效益”、贫困劳力“接单搞加工、挣钱顾老小”,实现一举多赢的局面。 (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