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财 李世奇 文迪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健康人格的养成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了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一些倾向性问题。
儿童的自我意识反映其在环境和社会中对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是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留守儿童而言,极易使他们存在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人格扭曲等隐患。基于此,我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部分教研员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对全市10余个乡镇、160所中小学校留守儿童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性研究,着力培养留守儿童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良好品质以及健康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使留守儿童在亲情缺位的特殊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生存。
本课题研究采取涟源市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点。涟源市地处湘中腹地,系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辖19个乡镇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485个行政村和44个社区,总面积1830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其中留守儿童12866人,占全市学生人数的14.3%。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1.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自我否定等方面。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包括做什么和怎样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年时间。在1至3岁为萌芽阶段,3岁至青春期前期为形成阶段,青春期10年为发展阶段,青春期后期为完善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正處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得以发展的阶段,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国心理学家通过问卷调查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有三个上升期和两个平稳期:三个上升期分别是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两个平稳期分别是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其中,自我评价发展速度较快,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高,但到了九年级以后发展缓慢。自我体验的发展则是呈现先快后慢的曲线形,但不能理性认识同步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2.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生理、心理等都面临着许多变化。因父母长期在外,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他们在认识和价值观上极易产生偏离,个性、心理发展不健全。一是性格出现偏差。有些留守儿童内向、胆小、孤僻、抑郁,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逆反心理严重,受挫时常觉得委屈和无助,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性行为。二是行为出现偏差。留守儿童有的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有的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没有礼貌;有的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的意志薄弱,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被一些不良青年利用参与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三是习惯出现偏差。留守儿童有的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互相攀比;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生活不规律,他们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与同龄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产生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因素
1.外部因素
首先是学校教育有限。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任务较重,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未能给他们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难以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父辈或祖辈监护人由于自身缺乏文化修养,无法注意到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长辈们在照顾留守儿童时,只关注其吃饭穿衣,忽略了心理健康与行为引导的重要性,长期放任、纵容孩子,导致其性格、心理扭曲,行为发生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内部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因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大都感到孤独寂寞,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心理上容易产生压力和不安全感,在受到老师或者监护人的批评后会自我排斥、自我否定,加之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把握不住,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性行为,导致其自我意识发展障碍。当前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这些问题归结为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主要概括为自我认知偏激、自我体验消极、自我控制失调。
三、留守儿童健康自我意识培养的策略
留守儿童健康自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政府、社会、学校以及留守儿童家庭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引导家庭、社会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共同监管、解决留守儿童自我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和引导,绝不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而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更好地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1.党委、政府方面
涟源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打基础、强保障、重管理、求实效,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市人社局等20余个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工作难题。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乡镇都设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站”,在全市各村(社区)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保护点”,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留守儿童社会保护工作大格局。二是规范完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涟源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留守儿童社会保护工作的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关爱救助体系等进行了有序规范,切实做到了“有人管事、有制度管事”。三是加强人、财、物保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专项业务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关爱保护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监测预防”“监护保护”“教育关爱”“救助保障”四大体系。四是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社会氛围。五是采取单位部门对口帮扶、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等形式,广泛开展助学关爱活动,全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经民政部推荐,2017年10月31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赞东应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邀请,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组织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培训班,并就涟源市留守儿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做先进典型经验介绍。
2.学校方面
一是建立了留守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和监护人档案。详细记载了留守学生及家长和监护人信息,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方便研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性格心理等。二是对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个别谈话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随时应对留守儿童出现的突发状况。三是基地学校专门开设了留守儿童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及时解决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困惑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四是建立咨询服务室、开通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育专题讲座。在基地学校的班级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一帮一”“手拉手”“小组学习竞赛”等,以凝聚留守儿童团体的力量,帮助其培养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认识,提高其自信心。组织主题班会活动,发现并推介自强自立典型,有力地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阳光心态。五是通过开展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全面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增强自我意识培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家庭方面
一是利用家长学校,经常开展家庭教育责任和家教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监护责任意识,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和关心留守儿童。二是为留守儿童制定“亲子交流时间表”,提醒其定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甚至发短信、写邮件、聊QQ等,增进双方感情,滿足其情感需求。三是提倡父母尽可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鼓励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区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最佳监护人并和孩子的老师保持定期交流。
4.留守儿童方面
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和引导,鼓励留守儿童多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多与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师沟通。鼓励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从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素养发展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选出组长,小组成员间做到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养成健康文明的合作互助意识。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在资源,让留守儿童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给留守儿童树立成功榜样,自主确立学习榜样和发展目标,让其经常体验成功,以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较好地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SJ17B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