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青岛特派记者 郭媛丹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6月3日刚过完四周岁生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奉利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新区有很多感慨:“这里也叫黄岛,过去的意思就是青黄不接,指的是和青岛连不起来。有了高速路后,走海底隧道从青岛市区来这里一趟只要四五十分钟,而以前是一早出发中午才能到。这一切的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李奉利1988年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从上海回到青岛,30年来,他关注着两座城市的发展。他说:“青岛这些年发展也很快,在万亿元俱乐部内排名12,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谈起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建设,李奉利也是一样的自豪:“从2014年6月3日到现在,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上三千亿台阶,达到3200亿元,总量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稳居前三强。”国富民强,李奉利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月工资88元,而现在西海岸新区2017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4.6万元,每月接近4000元。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达到1019亿元,占全国1.3%,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港。在数字背后,李奉利更愿意谈幸福感,他认为在这里“诗和远方是一种生活状态”,“青岛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全国没有多少城市在市中心就有大海可见。”在青岛已生活3年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俄罗斯语外教伊娜也说,青岛给了外国人很多惊喜,在青岛能聆听自然的声音,生活很方便。
国际经济合作区是西海岸新区的十大功能区之一。据李奉利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门槛很低,而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变成了“招商选资”,“新区这个地方非常缺水,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科技含量低的企业我们都不要”。在自信满满的招商选资背后,有政策的支持,更主要的还是思想开放。李奉利说:“改革开放就需要思想开放。这些年无论是在西海岸新区还是国际经济合作区我们都积极进行了先行先试。国际合作区没有现成的案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987年大学毕业时本想去深圳闯一闯的徐海洁现在是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据徐海洁介绍,世界最大的基因检测机构、国内唯一的国家基因库承建运营单位“华大基因”成立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并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其发展战略是“南深圳、北青岛”。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就像梧桐树,引来国内外的金凤凰。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俄地方合作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纷纷落地,有德国西门子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还有海尔等企业落户。
针对德国企业的关心,国际经济合作区专门设立有知识产权中心,聘任了多名德国籍仲裁员,中方工作人员毕业于政法大学的博士、硕士,都是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德国人狄沛1984年第一次来中国时只有24岁,他说当时很多城市到了冬天只有大白菜,现在则完全不同。谈到素有“德国风情”之称的青岛,他很认真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在新区而不是青岛。”狄沛预言,中德生态园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化前景,不仅能吸引德国企业,还会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