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产业生态提升眉山味道
——眉山发展食品产业经济纪实(连载一)

2018-06-11 10:42单绍骏
中国食品工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眉山泡菜农业

文|本刊记者 单绍骏

本刊在前两期内容中,先后刊登了中共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创新要素供给 培育产业生态》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的《机遇之城 2018》这两篇报告。刊发这两篇长文,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培育产业生态和地方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的关注。本期中,刊发以眉山市为样本的一篇产业观察文章,同样是期望通过地方实践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培育产业生态、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眉山印象

结缘眉山,最早缘于眉州东坡餐厅。在这家开在京城的知名餐厅就餐时,品尝了系列化的“东坡味道”,吃到了来自于东坡故里的应季有机蔬菜和不少眉山特色食品或食材。而关注眉山,则始于几条新闻报道。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与眉山建立战略合作、中国泡菜研究院在眉山运营等等。而了解眉山,则从不久前第一次去到眉山的所见所闻开始。在眉山三天,走马观花,但印象深刻、收获颇丰。有几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使我走进眉山,思考眉山。

联姻北外

去年十一月初,一条“眉山市政府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框架签约”的新闻出现在网上。眉山为何要牵手千里之外的“北外”?而北外又为何不选择众多区域中心城市,而选择眉山这个地级市去合作?这个合作为眉山发展会带来什么?这些好奇,在这次眉山之行中得到了答案。据了解,眉山牵手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三大目标,一是战略决策咨询合作。北外有位居京城独特的国际化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共享有助于眉山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眉山市在决策咨询、智库建设和课题研究方面提供国际化视野的支持。二是教育合作方面。双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共享一批专业课程,全面提升眉山市英语和其他特殊语种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引入国际化办学理念,在眉山开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眉山附属小学,以及设立北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人才培养方面。双方推出合作共建机制,在眉山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一方面提升眉山干部队伍英语水平和一带一路小语种水平,另一方面推荐北外知名校友为眉山招才引智,引进高端外向型人才。

味在眉山

眉山联手北外,本不是什么大事。可以当作一个孤立的“引进教育资源”的传统性工作项目来看待。但若进一步观察思考后,首先引进知名的外国语大学而不是更“实用”或更“知名”的其他教育机构,显然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为推“开放”。一个内陆地级市,紧邻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成都,通常的方向,更多的是去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开放”氛围见效慢、投入久,缺乏“急功近利”。需要“深谋远虑”。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联姻北外”事件,就会领会到眉山市抓“开放”的战略性意图。改革与开放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很多地方重改革、轻开放,但正是因开放性差,发展生态培育不良,最终拖了深化改革的后腿。“联姻北外”是眉山立足于大力推进开放型发展、加大外向型经济、推进眉山文教事业升级,是一举多得的战略性尝试。“小试牛刀”、加大开放,走出眉山,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眉山进入开放新时代的标志事件之一。

泡菜研究院

各地的产业研究院去过不少。对官办、企办或是跨国公司办的研究机构都有过观察了解。那些主体不同、形态各异的传统食品产业研发机构,基本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产权关系简单、运营主体简化、资本构成与经费来源相对单纯。然而,在报道中看到的眉山“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却与众不同。这个研究机构“非公非企”,是由本地泡菜产业龙头企业发起,依托行业发展中形成的“泡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泡菜创新团队”为基础,集中了行业优势单位和优秀专家学者,实行“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院长负责制”的“独立法人民办非企业组织”。这些定语和名词虽然拗口,但还是可以看出,眉山这个泡菜研究院,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产业研发机构,是基于行业内生力 “由内而外”自主生发的一个“本土杂交物种”。那么,这个创新体生存如何、发展怎样,就成了关注重点。

到了眉山,走进这个泡菜研究院,建筑设施、硬件装备自然是一流的,年轻的博士院长与充满朝气的研发团队也自不待言。但无意中翻看到两本专业性极强的资料引人注意。一本是这个研究院《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报告》。这个类似上市公司年报的资料,十分专业又详尽的将2017年度概况、重点工作、取得成效、存在问题、2018年工作计划等内容,向理事会、监事会和关联方做出年度报告。在重点工作中,可以看到“平台与团队建设”有不小的进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有19项重要成果; “产品技术开发”中,新产品开发共完成企业委托或自主研发新产品配方44个、新技术开发完成4项。而在体制机制探索、产品运营、品牌与市场、企业服务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量化报告与问题分析。看了这本年报,对于过去一年泡菜研究院工作与新的一年安排,有了全景式的扫描,启发了产业联想与应对挑战的思考。而另一本资料则是《2017中国泡菜学术研讨会学术会刊》。透过这本会刊目录与内文,从选题上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眉山论坛的国际化、前瞻性与专业高度。这些选题既包括了“中国泡菜传承与发展”等产业历史论题,也包括“四川泡菜与乳酸菌的研究”等技术创新论题,还有“四川泡菜安全健康”等营养健康论题,以及“泡菜盐水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论题。一个泡菜单品,依托一个创建并不久远的研究机构,成功主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坛,从又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泡菜研究院”的学术实力与眉山泡菜的行业影响力。除此之外、在泡菜研究院还可以看到目前全球最全的300多个泡菜菌种收藏,以及不少工业化和民用化的各类泡菜制作乳酸菌粉和试剂等科研成果转化物。

走访眉山的泡菜研究院,不仅是观摩了一个做得不错的研究机构。如果把这个机构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放在眉山泡菜产业大背景中去看待,作为眉山泡菜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从产生到成长的过程、从研发到产业转化的成功运营实践,可能会得出一些更大的观感。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经济中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二是表现出产业内生力是重要的发展新动能,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这个研究院的成功运营,反映出眉山泡菜产业注重产业生态培育的情况。当然,这个研究机构不会仅仅停留在眉山泡菜产业这个区域层面,由眉山起步,为眉山服务的同时,让成果走出眉山,合作走向全国,影响扩展到世界,应该是大有可为。

味在眉山

“东坡味道”曾经是眉山农业食品经济的一大区域品牌。从眉州东坡酒楼网站上也有东坡味道的产品,在北京的眉州东坡餐厅和一些展会上,多次见到冠以这个名称的系列食品。去到眉山,自然对这个千亿规模的食品产业品牌战略倍感兴趣。在眉山得知,因“东坡味道”涉及到知识产权等具体问题,这个区域品牌已经改为“味在眉山”。“味在眉山”健康食品千亿产业,已成为调整后的新名称。据了解:“味在眉山千亿产业行动”2017年以来,主要围绕“做严标准、做响品牌、做优基地、做强集群、做大市场”这五大目标,全力开展“标准提升、品牌创造、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拓展”这五大行动。工作成果十分显著。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751.3亿元。距离千亿规模又进了一步。这个指标可以从区域和品类两个角度来分解开来看。

分区域看:

再从分行业来看,三个品类超百亿:

类别 销售收入(亿元)泡菜 165.8粮油 161.4果蔬 127.6畜产 91.6餐饮 71.5乳制品 32.6水产品 27.7茶叶 29.2调味品 15.4糖果糕点 13.4酒类 5.7饮料 4.2森林食品 5.2

从这两个角度观察眉山千亿健康食品产业,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判断。一是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可以从经济地理分析研究层面,对眉山重塑经济地理提供参考。二是从品类发展角度看,有助于从产业地图绘制的角度,看待不同品类的产业分布与位级。除此之外,透过这些数据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三个过百亿产业全部是基于本地农业资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而其他十个品类产业也基本如此。由于看来,这十三大类、751亿工商业产值的背后,还隐含着大量眉山本地农产品带来的其他社会经济价值。农产品加工的经济价值仅是其一,拉动农业、振兴农村、致富农民的重大社会价值无可估量。

“味在眉山”千亿健康食品产业的直接经济价值可以用千亿指标来衡量,但其对于农业大市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价值,是任何其他工业制造产业所无法替代的。

洪雅藤椒

听说“藤椒”是在肯德基的广告上,电视上播放的“藤椒堡”“藤椒卷”的新品广告。在眉山之行中,看了有藤椒企业,就冒昧的提出在肯德基见过藤椒风味汉堡,没想到这家企业竟然正是肯德基藤椒调味料的唯一供应商。在某种机缘下,正是这家企业推动成就了肯德基藤椒口味产品的创新。而且其产业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台湾统一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也将这家企业认证为供应商,开始开发藤椒口味食品。一个数据更说明问题,这家企业的藤椒油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十五年保持70%以上。既是国内第一,又是国际老大。这个当之无愧的特色调味品单项冠军,有着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四川洪雅县么麻子食品有限公司。来到么麻子食品公司,迎面看到的是上百米长的街边门面,一字排开了商品展示和顾客体验的线下店。进入厂区首先参观了国内唯一的藤椒博物馆,展馆内容丰富,从历史人文到地方特色,把藤椒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关联说得清楚,充满趣味与知识。再进到餐厅,古色古香,四面迥廊。亭台楼榭间,恍然进入江南名园。这个同时接待几百人就餐的专业餐饮饭店,在担当本地旅游名店的同时,主要功能是作为全国和四川的厨师交流、培训基地,每年还会举办厨师亲子夏令营。作为占据藤椒市场70%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充分发挥了行业领袖的市场培育、客户服务、创新引领作用。正是在他们的引领培育下,以藤椒冠名的肯德基汉堡等新品才会问世。另据了解,以“洪雅国际藤椒文化产业园”命名的扩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这个新项目占地56亩,总投资2亿元。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文化、工业、农旅、餐旅联动的创新性发展项目。项目以藤椒为文化核心,从建筑到文创、从体验到产品、从味觉到视觉,将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特别是以绿色的藤椒为外形而设计的天椒大厦,是洪雅“中国藤椒之乡”的地标性形象展示。天椒大厦一楼的游客购物中心将集中展销洪雅的土特产品,为游客了解、购买洪雅制造提供一站式便利。重点在二楼至六楼,将成为大型互动体验情景剧“一代天椒”的固定演出剧场。而这个文创项目,无疑将成为“味在眉山”的一个点睛之笔。洪雅国际藤椒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工业生产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集中展示藤椒油生产、中华美食文化博览和洪雅独特的藤椒餐饮文化。实现以旅游产业丰富工业生产,以工业生产拉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参访“么麻子”企业,有几点突出的感受,一是眉山本土企业成为全国性品类单项冠军的现象,值得深入总结,保持发扬。二是食品企业如何做好工业旅游、工业博览、食业文创和餐食跨界的课题,值得深入探索。三是食品企业市场推广、客户培育、消费创新方面大有可为。除了学习领会到么麻子公司的先进经验之外,也对这个企业的“载体”模式是否可以有更多选择产生了一些思考。例如采取“特色产业小镇”模式,而不是目前的“工业园+旅游+文创+餐饮”传统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整合资源、补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中的短板,更加放大单品冠军的食品重镇概念,同时也会为洪雅工业园的转型升级做出引领。

丹棱橘橙

在北京时,就知道丹棱橘橙,品尝过其中一种名为“不知火”的晚熟新品种,口感确实与众不同,品质上乘,售价也高过其他市场畅销品种。但是,关注丹棱橘橙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橘橙种植而来,而是要从农业食品角度,关注鲜食农产品面对农产品周期性波动、产能相对过剩时低价竞争等普遍性难题的应对之策。此外,也关心产业组织方式、利益连接机制等涉及食品产业上游环节的运作经验。

来丹棱之前就听说过这个仅有16万人口的眉山市农业小县,却是眉山市一个乡村振兴的先导县和农业经济的小康县。丹棱县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级生态试验区。到了丹棱,走马观花。虽然行色匆匆,但仍然留下深刻印象。一路上的绿水青山,目不暇接。而这些绿水青山已经成为金山银山,令人感叹。据介绍,丹棱面积449平方公里,都是丘陵和山区地貌。年日照时数1028小时,无霜期315天左右,雨量充沛、湿度高,森林覆盖率46.3%,气候、土壤、水质条件十分适合果树种植,所以形成了“果桑茶林”四大特色经济作物的50万亩规模种植。这个庞大数据,意味着全县3/4面积被用于发展特色农产品。而这种农业特色产业之路的成果显著。2017年,丹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5元,增速居全市第一,荣获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这些情况说明了,调整农业结构、品种适销对路,农业富民大有可为。而“因地制宜”在丹棱农业产业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丹棱有丘陵有山区。橘橙固然效益高,但只适宜丘陵种植,不适宜山区生长。所以,丹棱在海拔600米以下地区种橘橙,600米至800米种脆红李、茶叶和发展林下经济。

乡村振兴的关键看产业,产业兴则乡村经济兴。2017年,“味在眉山”中的“ 丹棱特产”销售额达到46.4亿元。这个产业数据,是丹棱绿水青山的奉献,也是丹棱科学发展的成果。这些农业成果固然可喜,但眼下的成果能否可持续保持,是需要重点思考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在记者写作本文时,还收到了丹棱县肖副县长转发的微信,这篇转发的文章中,量化分析了“广西砂糖橘滞销、四川柑橘价格对半下跌、福建等地柚子大量销毁…柑橘拐点2018提前到来”的现状与原因。看了这篇文章虽然十分痛心,但并不惊讶。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多年来农产品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去产能”轮回现象。这种农产品波动状况,严重的伤农、毁农,但农民、农业又往往打破不了这个宿命。破解农产品周期波动怪圈,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打破传统求新生。这当中,打造知名品牌、创新市场营销和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都是破解农产品周期波动宿命的切实可行之路。丹棱县在谱写“果业创富神话”的同时,着力培育丹棱区域品牌并纳入“味在眉山”大品牌的战略,己初见成效。品牌力,使丹棱橘橙大大增加了抗风险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橘橙类果业产能过剩造成的市场冲击。但是,品牌塑造非一朝一夕之功,改良新品种又需要键。同时,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解决果业发展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低、品牌保护意识薄弱等瓶颈问题。通过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整合县域产业资源,并将果业资源转化为果业经济,其整合能力显然明显大于由市场去配置资源。虽然这种非市场化的资源整合模式,不具备普遍性意义,但对于一个仅有十几万人口,依靠果业为生的农业小县来说,也是一种发挥制度优势,抵御农业风险,服务农业、农民的重要选择。当然,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深加工作用,大力发展消纳本地农业资源的食品工业,也已经排上日程。当果品除了传统鲜食这个单一通道被打破时,食品工业保驾护航之下的丹棱农业,才会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成为产业经济的真正主人。数年的培育周期,而橘橙果业的产能过剩则是爆发式体现。丹棱县政府出资,打造本地桔橙全产业链型的“产业平台”,也是丹棱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的一大举措。

四川省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一年前的2017年3月。注册资本1.8亿元(人民币),是丹棱县人民政府授权县国资局管理并全额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也是四川省第一家国有果业企业。这个平台型公司,致力于果业高端产业链打造,主要经营果品销售、果品收储加工、冷链物流、果用物资配售、品牌策划推广、果树良种繁育、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土地托管和流转、乡村旅游开发、涉农产业类项目的建设和开发、经营进出口业务。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是丹棱县践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抓手,也是破解果品产业发展突出矛盾、实现绿色发展、质效双升的关

眉山印象还有很多。例如:规模庞大、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眉山泡菜城”,以及一大批驻区知名品牌;再如:年度行业盛会“眉山泡菜博览会”以及五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正在建设中的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配套展馆:声名中外的“三苏故里”与东坡文化;几个世界级旅游博览目的地的传统古镇和堪比瑞士少女峰的瓦屋山高山旅游资源等等。而眉山行政区划中紧临成都的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天府新区的新发展极也十分值得关注;还有眉山各区县已经建成了十二个百亿级精品特色产业园区等等。因为篇幅所限,对眉山的了解又浅,仅就以上几个局部情况,提出一些初步现感。而在这些粗浅的认识中,对眉山农业食品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

眉山之路

在眉山的走访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眉山是个农业大市。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辖东坡、彭山2区和仁寿、洪雅、丹棱、青神4县,辖区面积71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眉山市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2℃、日照数1005小时、降雨量1039mm、无霜期330天,岷江、青衣江纵贯全境,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全市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水田176万亩、旱地85万亩。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蔬菜、柑橘、枇杷、葡萄、茶叶、中药材等,是四川省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这些农业资源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材料,是发展食品工业宝贵的资源禀赋。

眉山市还是食品工业强市。眉山食品工业的情况是:2017年,全市各类食品企业621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75家。规上食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亿元,实现利润8.5亿元,己入厍税金2.5亿元。这些食品企业主要分布在七大门类中。

观察眉山食品工业发展,不是仅仅停留在食品加工制造这一个孤立的工业产业门类上,放大视野,我们会看到更广阔的画面,解读出更多的内容。仅从产业经济这一个角度看眉山食品工业,我们就得到了下面这些观感。

坚持产业立市 立足产业兴城

产业立市是工业立市的升级版。工业立市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经历与经验。但是,工业经济仅仅是产业经济的一部分,而且发展工业产业中的某些门类,越来越受到环境制约。另一方面,无“工”不富,一直是客观现实。工业经济的社会贡献度是农业产业与服务产业所无法简单替代的。简单地去工业化,会失去工业经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工业化的选择与去留,让不少地方出现了两难。

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将传统的工业立市、兴市,改变成产业立市、产业兴市,是新时代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整。一字之差,并不是名词的变化,而意味着格局放大、理念更新、路径转换和重心调整。眉山市农业食品融合发展,就是从工业立市转换成产业立市的成功范例。

眉山农业经济是眉山发展产业经济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传统农业经济的低效经济特征,虽然经过农业部门为主的各级政府全力支持、政策倾斜、输血造血,在特色种养殖业等方面,实现了部分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较好的经济价值。但从总体而言,眉山农业经济仍需通过农业产业深加工,拉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食品加工制造正是农产品加工业中最重要的产业。所以,眉山发展食品加工制造业,在产业经济统筹角度看,就是在支持眉山农业,是在发展眉山“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实践证明,仅眉山本地的蔬菜产量90%以上,就通过泡菜产业得到消纳和保值、增值。

眉山市以“味在眉山”千亿产业战略为平台,一方面以农业园区为引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建成现代农业基地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40%以上,农村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78%,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9%。其中“中国泡菜城”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排名全国第一;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东坡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岷江现代农业园区)、2个国家级种业基地、1个国家级淡水鱼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制造业,推进泡菜、粮油、畜产品、调味品、糖果糕点、饮料、茶叶七大门类食品加工体系的形成。这种基于产业经济规律、立足本地产业资源实际,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产业融合”发展,显然较之于传统的工业立县模式,更具生命力,更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城是工业兴市的转型升级。工业兴市,更多地依靠二次产业“一业兴旺”,客观上很少顾及一次产业的关联。所以往往是工业越兴旺,传统城市化进程越快,而农业越边缘、乡村越凋零。产业兴城则为打破产业边界、农业工业共生共融提供了可能。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摆脱过去源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经验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眉山实际、城乡共同发展的“眉山新型城镇化”模式,搭建了平台。

眉山市从工业立市到产业立市,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老路径、老动能、老理念出现瓶颈等大的时代背景下,认真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用改革的精神与实践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由于抓住了时代特征,跟上了时代步伐,眉山特色的产业立市、食业兴市就应运而生。眉山食品产业为主体的“味在眉山”产业经济新架构,正是走进新时代,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眉山特色的“农业食品融合发展”创新实践。

重塑经济地理 改写产业地图

经济地理是对经济活动的内容、地域分布、空间形态和综合性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其得出的成果对于眉山市发展产业经济的门类选择、产业定位、规划修编、空间布局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战略性影响。“味在眉山”千亿产业战略,就是重塑眉山经济地理的经典之作。

眉山市在产业兴城过程中,不仅是聚焦几个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融合等“技术性”推动产业发展,而且十分重视“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在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方面,坚持“全域覆盖、园区先行”,整合农业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两城三园七片”现代农业园区,探索标准基地、新型主体、质量追溯、知名品牌、加工物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在食品工业布局方面,充分发挥各区县“小区域”产业要素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为主的泡菜、调味品、糖果烘焙食品加工业;以彭山、洪雅两县为主的粮油加工业;以仁寿、东坡、洪雅三县区为基地的畜牧加工业;以丹棱、洪雅两县为主的茶叶加工产业;以仁寿县、东坡区为主的饮料加工业。并打造了中国泡菜城、生态养生食品产业园和文林工业园等三大农业食品工业园。这些不同层级的眉山经济地理的重新塑造,最终支撑了眉山产业经济在全省、全国产业版图中位置的改写,其中泡菜、藤椒油、枇杷汁、蜂蜜等一些品类都是全国单项冠军。

产业地图是对产业分布的形象化描绘。也是对本地支柱产业在全行业中地位的一种认定。眉山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眉山的自然禀赋、农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条件,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泡菜年销售收入达165.8亿元、创造六个“全国第一”,连续九年举办中国泡菜博览会,“东坡泡菜”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05亿元。建成全国晚熟杂柑橘优势区,柑橘面积92万亩、其中晚熟柑桔

58万亩,均居四川省第一位。同时,还建成了四川省最大的水产种苗、设施葡萄、枇杷、泽泻、蔺草生产基地,创建了东坡泡菜、丹棱橘橙、青神椪柑、仁寿清见、洪雅藤椒等11个中国农副产品之乡,成为“中国特产之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系列农业食品产业的良好成果,有些己经改写了产业地图,有些将会改写产业地图。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区县域产业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碎片化要素资源等一系列产业经济举措,都使眉山的经济地理更加鲜明,产业版图更为清晰。

(连载一完)

猜你喜欢
眉山泡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轼眉山足迹
雪花泡菜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我只是想吃一碗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