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杭州的市政园林建设事业突飞猛进,风格各异的新建筑、新小品,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西湖畔仍有许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或改建的老建筑,历经岁月沧桑,风韵犹存,透出一个时代的建筑特征。这些建筑有别于杭州市区、西湖周边民国或晚清时期的老房子,让人不由自主地去追寻那个过往岁月(五十年代)的建筑特色。也许,可以从这些老建筑中寻找到一代人走过的踪迹,已淡忘了的记忆(那个充满激情年代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率先提出建设“东方日内瓦”的设想,要把一个属于地主、资产阶级乐园的西湖,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休生养息之地。
由此,西湖周边建造了不少风格独特的公共建筑。
我们有幸于2017年9月27日,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唐葆亨先生聊起了此事,请他谈谈五十年代西湖边园林建筑的故事。唐葆亨说,他是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后,在湖滨路91号的浙江省建筑总公司上班。上世纪五十年代,上级布置的重要园林建设任务有两件,一个是杭州的疗养院建筑,另一个是领袖建筑。
1953年,浙江省总工会三台山疗养院项目启动,时值全国建筑业强调创立民族风格房屋的日子,也就是采用传统宫殿式建筑,俗称“大屋顶房子”。大致上说,大屋顶房屋分为硬山顶、悬山顶和歇山顶几种。在营造上,根据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又分为重要建筑、一般建筑、民用建筑与民居建筑四类。具体设计时,需要灵活运用,例如,北方多雪,为防冻抗压,多用硬山顶;江南多雨潮湿,须疏导水流,大多用歇山顶。
杭州大屋顶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房屋有:浙江省总工会的三台山疗养院、上海总工会的屏风山疗养院、杭州饭店、九溪民航杭州疗养院、老人民大会堂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一号楼等。
尤其是三台山疗养院(今空军疗养院)座落在西湖西面的三台山麓,依山面湖,居高临下,气魄宏伟,隐蔽于山坡绿荫丛中,俯瞰西湖。这样的设计方法(高踞岭上),在视觉上,无形中抬高房子的高度,给人以高大庄重的印象。
此建筑既是传统宫殿式样,又摆脱了古典建筑“平矮”之感,可说别树一格,成为西湖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设计虽然采用现代建筑元素,但并未一味追求西方风格,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式建筑式样,而是兼具实用与美学的新现代主义。整座建筑在传统风貌的外表下,并未采用宫殿或庙宇的黄琉璃瓦,而是用与西湖青山秀水相配的绿色琉璃瓦,采用传统朱红柱子,梁脊绘有绿底民俗图案,构建上用钢筋混凝土构架取代老式木质结构,内部设施则力求现代化,卫生用具、消防设备、落地门窗等一应俱全。
居者立于屋内,举目外望,视野开阔,可以鸟瞰湖上,式样别致,可说中西合璧,既具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实用功能。同时,也听取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将屋顶龙脊上的龙头改为和平鸽,呈现出向外展翅飞翔姿态,寓意和平、安定、幸福。
落成后,高耸于湖畔山上,从西湖眺望这座建筑,气势恢宏,非同寻常,基座前方延伸出宽大的平台,台下有石阶。石阶周围是草地,中间竖立旗杆,旁栽桂树,簇拥着上方红柱绿瓦的建筑,显得大气庄重(此建筑今为杭州空军疗养院员工活动场所)。
类似大屋顶的建筑还有杭州饭店(今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建在原凤林寺遗址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来杭的苏联专家住宿而建造。主楼为宫殿式大屋顶,充分体现了五十年代的同一风格。
其它大屋顶房子,还有坐落于屏风山顶的上海总工会疗养院、九溪徐村的民航疗养院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大屋顶建筑在五十年代末受到批判(针对大屋顶建筑形式,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反对建筑领域的浪费现象》)。时至八十年代,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内建筑界又引发过争议。
自此,大屋顶建筑日渐稀少,几乎绝迹,此乃后话不提。
说到“领袖建筑”,湖畔南屏山下的5695工程,俗称“南屏游泳池”或南屏招待所。这是一所花木掩映中的室内游泳池,旁边有几幢典雅小筑,园广屋少,背山面湖,环境幽雅,这座建筑类似于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游泳池。主席经常在这里召开会议,接见外宾,休息小憩。
这样的建筑还有改建后的谢家花园、柳莺宾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频频到访杭州,缺少合适的休息场所。这些建筑就是为金日成、胡志明等朝鲜、越南贵宾准备的。
西湖旁的这些小筑,布局宽阔,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绿荫掩映,式样典雅,获得下榻贵宾的称赞,还留下了毛主席亲赴宾馆与胡志明主席亲切交谈、二人林间散步的珍贵历史镜头。
大体上说,当时入住疗养院与宾馆的人,大抵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沪杭或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才能获得到西湖边疗养的殊荣。
显而易见,里面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与精神风貌,难道不能让这些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老房子作为历史见证,立为历史文保建筑吗?不仅提高了老房子的自身价值,也为西湖文化与旅游业增添了更多色彩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