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瑶
一、绿色课程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其中课程一词就是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这与今天日常用语中“课程”的意义已经极为相似。“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我国学者石中英先生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是:“文化就是在人们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课程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
课程文化应该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绿色”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是生机蓬勃的颜色。我们将通过构建绿色课程文化,达到“和谐、高效、持续”。
二、绿色课程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在绿色课程文化的打造与探索中,首先我们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其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以下两个层面:
1. 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质量,学校进行“两条主线”研究:一条是夯实“功在课前”——个人备课与集体优化共享之备课研究;一条是突出“赢在课上”——以生为本“15+25”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夯实“功在课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京一校提出了“功在课前,赢在课上”口号,目的是让所有教师明确:夯实“功在课前”,是“赢在课上”的基础和关键。
要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最优化,不仅需要教师功在课前,而且更需要学生功在课前。
在教師层面,学校提出“四有”要求:
有体现 “15+25” 观念的创新教案——“新”,有全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的教学课件 ——“全”,有国家课程校本化精选、强化内容 ——“准” ,有每个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完整设计 ——“精”。
“功在课前”活动在全校广泛开展,大家深得益处。在区教研室组织的“走进学校”系列活动中,南京一校汇报的主题就是“功在课前、赢在课上”。在区域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校纷纷前来取经求教,教师、学生们的课件、相关资料深受大家喜爱,成为区域共享的教学资源。
“功在课前”主要内容是备课。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一堂课或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确保准备周全兼顾细节,主要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态、备作业等。
教案设计:书写简明扼要;符合课型要求环节齐全、重难点突出,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高效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
随着课堂“以生为本”研究深入,学生课堂生成的比率不断地提升。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我们都进行有效的“加减”与“重组”,如语文学科整合了我校大语文训练内容;音乐学科整合了各种乐器内容;综合实践学科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地理环境,整合了一系列的学生考察、实践、体验、科技、创新等内容。
(2)突出“赢在课上”
课堂是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几年来,南京一校始终将教学改革的核心聚焦于课堂,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聚焦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并有效地将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赢在课上”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何谓“15+25”?
“15+25”,是指教师“教”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5分钟,学生“学”的时间等于或大于25分钟。尽量减少教师纯知识讲解;以最大限度给学生创设时间、空间去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落实双基、发展能力、升华情感的过程。(“15+25”是一节课教与学的保底时间)
“三点突破”指什么?
“三点突破”,指“教学方式、教材处理、学生能力”三点的突破。
教学方式:要恰当、灵活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实现“四个改变”:改变“明启暗牵”教学方式 ;改变“问题连串、重复不断”;改变“没有规矩、自主放羊”;改变“讲多练少、耗时低效”。
教材处理:要“吃透”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补充”教材、做加法;要“更新”教材、先减后加。实现“四个把握”:把握教学重难点、把握双基训练点、把握学科整合点、把握能力发展点。
学生能力:实现学段课标要求、学校特色要求、学生发展要求。
2. 特色课程个性化
特色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优质资源,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是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包括两个层面:工具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既体现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
(1)特色课程实施与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学校以“大语文校本课程”为龙头,相继开发了“智力七巧板”“快乐外教英语”工具类校本课程。作为校本龙头课程的大语文训练,是南京一校全员、全程、全面推进的课程,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它已经从无序到有序,从单一到丰富,从肤浅到深刻。提到南京一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大语文,它已经成为学校突出的办学特色,省、市闻名。
校本大语文课程的实施,将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运用、实践、体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做到了听、说、读、写、鉴赏等多线并进。
在积累方面,我们打破了教材界限,将语文教材的积累内容和传统文化、生活常识、交通法规等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年级的不同,确定积累目标与具体内容。
在运用方面,我们打破时空界限,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内,我们探索了“口语交际课”“佳作赏析课”“新闻综述论坛”“古韵今曲鉴赏”等十余种语文课型,深受学生的喜欢。在课外,我们充分利用临近中山公园、沈铁文化宫、市游泳馆等环境资源,开展了“赏花、评花、写花”“寻找春天”“感悟夏天”“收获秋天”“赏雪畅游”等活动。
校本课程实施与德育活动有机融合也是我校一大特点。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九一八”“走访军烈属”“一日小交警”“走进电脑城”“深入打谷场”“探索科学宫”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抒发、真正地将所见、所想、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现在学校低、中、高各年级都涌现出许多小作家、小诗人、小文学家等,他们的作品均被编辑成册,以《雨滴集》《贝壳集》《生活你我他》《文海拾珍》《“思”露“花”语》等命名。在学生中广泛传阅,也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
(2)校本课程的实施与传统特色的彰显相结合
在艺术课程设计上体现多样性,共开管弦、民乐、竖笛、舞蹈、合唱、轮滑、独轮、武术、跆拳道、健美操、草编工艺、素描等二十多门艺术科目,以面向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在艺术科目选择上体现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科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差异性,有基础班和提高班。到目前,学校100%的学生都参加了艺术课程和其他校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了人人有爱好、个个有特长的艺术教育氛围。
构建绿色课程文化、让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支善学习、精管理、勇创新的领导集体在形成;在這里,我们看到了一批肯钻研、业务精、能力强的名师队伍在壮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学校、善沟通、懂教育的家长素质在提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个个充满灵性、充满自信、激情四射、快乐成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系列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南京一校的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一步步实现着南京一校对学生的美好愿景:“厚德、博学、自信、发展平衡,将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他/她们都能轻松地坚持与把握自己。”
和谐、高效、可持续,是构建绿色课程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我们的研究之帆虽已起航,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