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传播视域下论江西傩文化在生活中的转变

2018-06-08 09:28刘洋邱洁李蕾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刘洋 邱洁 李蕾

【摘 要】“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傩(nuó),是一种古老又神秘的原始祭礼,包括傩舞、傩戏、傩服饰、傩面具等,被称为发掘中国原始古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江西傩文化又称“赣傩”,始于汉初,经过千年的历史沿袭留存至今,江西傩文化主要分布于南丰、乐安、上栗等地,江西傩形态较为原始,留存种类较丰富完整。它融合了多种民俗、礼仪、节庆、图腾、鬼神等传统相关历史文化形态,反映了远古先民在当时社会形态下的原始精神需求。

【关键词】赣傩;原始精神;社会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235-01

一、初始江西傩文化

“傩”文化在我国南北方各区域流传甚广,南方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北方地区主要分布于甘肃、安徽、河北等地。南方地区属江西省遗存较多,较完整,江西的傩文化资源历史久远,傩舞、傩戏、傩服饰、傩面具一应俱全,虽然全面但是又与其它地区的傩文化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傩面具,是江西傩文化的“三寶”之一,三宝指的就是傩舞、傩戏、傩面具。农村是江西傩文化的主要滋生地,由于当时人的文化知识程度普遍较低,所以江西傩文化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以原始社会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地农村民俗、礼仪、节庆、图腾等文化艺术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积累、传承,代表了当时先民传统的认同心理与审美状态。

在江西南丰有一种流传千年的仪式,名叫“搜傩”。据史料记载:每年正月十六日夜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金鼓齐喧,鬼驱除邪祟的大神钟馗就会进入人们修建的傩庙内,大神钟馗会双手跟随锣鼓的喧闹声站在庙内面向门外挥舞,然后各路大神小神向大神钟馗所在的傩庙内奔去,大神小神跨过神链,大神钟馗和开山神再将神链抓起来,然后绕过头部,告诉大家已经将各路厉鬼杂疫抓住。大家一起喊完“拜颂饭诗”,一起风风火火的跑出傩庙,一边举着火把,一边打着锣鼓,在鞭炮齐鸣、金鼓齐喧中到各家各户开始搜傩。“搜傩”不仅赶走人们屋内的厉鬼杂疫,同样也寓意着赶走每个村民心中的“鬼”疫。

关于江西南丰的“搜傩”仪式,我们从中能品味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感受到当地众人流传下来的精神信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会经历社会文化的原始阶段,也必然会产生原始宗教信仰的历史,以及产生原始信仰的表达方式,它是诗歌艺术、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结合体。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转变,江西傩文化的传播空间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傩文化的原始功能发生转变,只有去其糟糠取其精髓,傩文化才能适应当下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得到发展、传承,才能达到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社会传播视域下的传播方式

江西傩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口头传播、文字符号、印刷,再到电子与网络,传播方式的不同其包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社会传播媒介的背后的隐形弊端,各个传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与共性。在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今天,江西傩文化中最初驱赶厉鬼杂疫的功能也逐渐淡化,呈现出艺术化、娱乐化、模式化、商业化的特点。

当今的江西傩文化与最初的相比,驱赶厉鬼杂疫的功能虽然淡化了些许,但是仍是主旋律,只是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传播的载体相比最初变的更加多元化。同样,江西傩文化从也最初的一种简单的民众信仰仪式,如今经历岁月的沉淀,转变成为我国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括江西的“傩文化三宝”,江西傩文化全面进入“新文化”形态。2010年江西省南昌红谷新区傩文化主题公园的建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傩文化主题公园,最大的傩建筑、傩面具,以及最大的傩面具馆。江西傩文化主题公园的建立为江西傩文化的传播、扩散与转变搭建了新的载体,使这种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直观化的展现在众人面前,并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当下对江西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应有属性。

三、总结

傩作为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它间接地反映了我国江西地区人民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是江西人民精神诉求与价值理念的完整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文化与新环境不断挤压着傩文化的生存空间,迫使傩文化的原生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转变甚至消亡。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性的延续,我们应行动起来以最科学的形式让其完好地留存下去。

参考文献:

[l]赵红艳.大众媒介传播与受众认知的互动分析[M].吉林:吉林大学,2004.

[2]刘思思.赣西傩面具造型及审美意蕴研究[M].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3.

[3]陈焱,易志文.赣傩文化资源分布状况调查与分析[M].萍乡:萍乡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