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露 鹿美丽
【摘 要】幼儿舞蹈教学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舞蹈;心理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4-0186-01
幼儿舞蹈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述幼儿身边发生的故事或者是对神秘大自然的探索,结合舞蹈动作和音乐儿歌的形式启发培养幼儿。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舞蹈能力,让幼儿的身体变得更加协调、灵动,也促进了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有很大好处。当前,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社会培训机构,都越来越注重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舞蹈教材不规范、培养模式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现象,给幼儿舞蹈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幼儿舞蹈教学,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
认知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幼儿舞蹈教学,要遵循幼儿感知觉、注意、思维、想象等认知发展的规律。
3-6岁幼儿的感知觉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对节律性的动作、欢快的旋律特别敏感,也喜欢模仿。但受到感知经验及身体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所学舞蹈动作,应简单,要贴近幼儿生活,教师示范动作要缓慢,分步骤,在确保幼儿看清楚的前提下,反复多次指导练习。结合幼儿注意力维持的时间,3-4岁幼儿的授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4-5岁幼儿的授课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5-6岁幼儿的授课时间可延长至20分钟左右,时间过长,则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甚至磨灭幼儿的学习兴趣。
此外,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舞蹈表现主体、舞台布景的形象性,舞蹈情节的生活化、游戏性,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幼儿舞蹈《摘葡萄》,展现的就是日常劳作场景,幼儿是极有兴趣参与的。
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舞蹈《我们不怕大灰狼》中,孩子们扮演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表情丰富、动作夸张,很好地展现了故事内涵。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孩子们很多自发的动作表现,使舞蹈更具有观赏性。
二、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认为,3-6岁的幼儿,其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愧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舞蹈学习本身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也有赖于一定的身体素质,对很多幼儿来讲,是一个挑战。对身体条件好、领悟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学会某个动作很容易,反之,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练习,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舞蹈教师要注意关爱每个幼儿,关注幼儿情绪的变化,对学习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表扬,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习能力弱的幼儿要多进行鼓励,加强示范指导。如果在一些节目排演中,需要筛减一部分幼儿,也要以委婉的、幼儿可接受的方式跟他们解释清楚,以维护他们的自尊。
此外,舞蹈教學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所谓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中,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某一角色的内心情感,增强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一些舞蹈表演还会提升孩子的道德感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如,幼儿舞蹈《黑猫警长》。舞蹈本身是一门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从形体的塑造、肢体动作的展现、舞蹈音乐的感受等方面,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提升幼儿的美感。
三、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幼儿期个性的发展将为个体成年后的人格结构奠定基础。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幼儿喜欢夸奖,在适当的时候就夸夸他们;有些幼儿喜欢表现,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就让其领舞;有些幼儿有畏难情绪,在教有难度的动作的时候就不急着纠正他们,等他们熟悉之后再稍加指点,使幼儿在充满温馨和爱的氛围中学习,可以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幼儿舞蹈教学,通常采用的是独舞、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等表达形式,这就需要所有参与者与他人沟通互动、协同合作,只有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竭尽所能,才能很好地进行舞蹈表演。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幼儿舞蹈教学在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将为幼儿舞蹈学习和健康成长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