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涉及实践学习和应用、技能训练及培养实践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我们称为操作类课程。操作类课程涉及实践性操作,特点是强调步骤性、操作性强[1],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大关系;它在各科有不同的名称,如实验课、操作课、上机课等。此类课程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程。然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式操作课授课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集体讲解针对性不强,辅导疲于奔命,课堂效率却难以保证,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度低,制约了操作类课程的发展。
笔者研究发现,在操作类课程中使用有针对性设计的微课进行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2]。微课通常以某知识点为目标,时长5~10分钟,短小精悍、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操作类课程中微课的作用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掌握学习过程、自主操作,进度按需调节、自由跳转,紧贴学习进度,及时同步地提供学习支持,适合主动学习的需要。教师从讲授者变成组织者,从低效指导中解脱,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掌控课堂节奏。
二是提高学习效率:微课能提高注意力,能清晰了解操作步骤和过程及方法、并可直观呈现操作过程和结果,突出关键节点,给学生以即时的非线性支持。
三是有利于指导和反馈,解决教师“一对多”的问题,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四是真正做到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增加操作成功率和成就感。
五是支持混合式学习,贯穿课堂内外,有利于线上线下学习,保持知识一致性,形成良性循环体系。支持非实操环境学习。
六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技能。
在下文中,应用于操作类课程中的微课简称为“操作类微课”。
如何设计操作类微课
高效的微课,首先要符合学情。其次是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甚至主动学。最后是设计有针对性,能达到学习目的。笔者以屡获国家一等奖的《极速营救——补间动画运动路径》为例,简述如何设计操作类微课。
1.选材
微课不适合所有课程,也不要为制作微课而做微课。遵循“以学为主”原则[3] ,从学习者角度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内容为主”原则[4],选择关键的、易出错或易混淆的知识点、步骤为制作内容。一次针对一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可分别制作,可以按知识点的联通性制作成系列微课。设计范围应考虑从优到差的学习需求。整个操作过程具有完整性,勿忽略细节。
2.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注重标、趣、美、导、感五点。
标:始终保持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趣:激发兴趣,吸引关注,保持注意力。
美:符合学习特点,突出关键内容,将非必要内容和画面隐藏或边缘化。保持统一的界面风格和导引样式。
导:有明确的引导性,围绕目标层层深入,随时通过语音、字幕等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引。各步骤有明确说明,整体有导航设置,能明确当前位置、前后关系和进度。
感:注重学习体验。有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注重情绪引导,保持兴奋点和注意力。
3.制作方式和工具
操作类微课制作有拍摄式、录屏式、软件合成式、混合式等类型。涉及实物类的通常使用拍摄式;通过屏幕展示的多使用录屏式或软件合成式;也可混合使用。
常用的工具和软件:摄影机,手机,摄像头,CS,PPT,AU,PR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互动式微课和AR、VR类微课也逐渐出现。
4.设计过程
操作类微课的开发,可从现有视频资源中选择,按实际需要再加工处理;或针对性开发效果更好、更符合学情的新微课。
微课的设计过程包括:总体构想、编写脚本、准备环境和素材、录制母片、后期包装设计、配套资源設计、实践检验和评估改进八个主要部分。微课的设计是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设计时可参考此流程进行。重要步骤说明如下:
(1)编写脚本: 在编写之前要有总体的构想,相关目标、步骤、重难点等心中有数。可用思维导图厘清关系,写出微课教学设计,并以此为纲编写脚本。
脚本详略由微课内容和录制者经验而定,详细的脚本包括:教学内容、操作过程和步骤、教师的语言、编制的故事、摄影(录制)分镜头、字幕和旁白、时间计划等。脚本的编写有利于对总体把握和对知识深入再认识。
在编写时首先考虑问题导向[5],注重层次、循序渐进,以此驱动学习和探究。其次注意内容规范性和正确性,不能有知识性歧义或错误。编写脚本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
(2)录制母片:母片是录制后未经剪辑的视频初稿,通常冗长拖沓、有各种瑕疵及小错误,不建议直接使用,勉强使用学习效率不高。
(3)后期包装设计:母片需要经过后期包装,才能更有效。
①标识关键点:用缩放、聚焦、标识、箭头等方式,将微课的重难点以及步骤中的关键逐一标识,配上字幕[6],引导学习,提示关键和突破重难点。标识比较繁琐,但也最重要,最能体现课程思路,是微课能否有效和高效的关键。
②趣味性剪辑和界面设计:后期剪辑负责整个作品视觉表现,将趣味性的素材及各式内容合成,达到统一、美观、实用的效果。剪辑要有趣味和吸引力,叙述清楚、图像清晰、界面美观。
③导航指引:操作类微课会被反复跳转观看,细节繁多,特别需要导航设计,让学生随时都能清楚学习目的、当前步骤在课程中的位置等。导航要求直观、可导向性和艺术性。
(4)配套资源。
针对不同的课程、场景和使用者,微课的配套资源有学习任务单、课件、自评题、知识图谱以及相关素材、资源、学习网站社区等。
如何使用操作类微课
操作类微课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用,如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或应用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中。
在课前课后,可通过网站、移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混合学习。
微课在课堂中使用主要有:一是“扫盲”,尽快使全班完成基本操作的学习或掌握实验步骤,将课堂引入深入学习阶段。
二是突破重难点,多个知识点,可分部分发放,控制整个教学进度;分“好、中、差”发放,达到分层教学目的;配合学习任务单,直接发放,自主学习,比如“实时讲练”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操作类微课的应用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容易产生视频依赖,在制作上宜作启发性处理,培养思考能力。
二是结合学情安排讨论、探究等活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三是现时微课仍以视频为载体,互动性较弱。展望不久的将来,随着互动视频、3D、AR、V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新技术支持的互动微课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使用操作类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过程、掌握步骤、预知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及时提供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学习指导、保持教学环节的紧凑,通过混合性学习,形成课内外良性学习循环体系。在操作类课程中起到好的效果。随着微课越来越多被人们认识和应用,其必将成为操作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工具。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三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可视化学习的‘沉浸式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DJYZY2017049)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