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作,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种结构破坏了生态文明间的自然环境。同时贵州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大、危害程度较深的省份之一,据资料显示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往往经济都欠发达,生态也最为脆弱。省委、省政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治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权代法的状况。
关键词 贵州省 生态环境 保护与治理
1贵州生态文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贵州省生态试验区目前面临的障碍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作,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种结构破坏了生态文明间的自然环境。同时贵州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大、危害程度较深的省份之一,据资料显示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往往经济都欠发达,生态也最为脆弱。
1.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贵州省现已开发的矿产有50 余种,开采的矿山近7000 处。矿山开发会导致生态的严重破坏,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特别是露天或浅层开采的各类采矿点,危害更为强烈。
1.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污染与农业污染两个方面。工业污染特别是乡镇采冶型工业污染,使得环境污染由城市及工矿区向农村扩展;工业废水、飞起和废渣的随意排放,是受害的土地面积逐年增加;农业污染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化进程,农药、话费、农膜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污染情况也日益加剧。
1.4法律规范不健全
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有效长效运行机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
2关于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对策措施
2.1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将来的开发建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首先应放在保护上。坚持保护优先和修护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有通过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使森林得到保护、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控制,地质灾害程度得到治理,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2治理对策法律保障与物质手段相结合
在开发建设中常常容易忽视和放弃长期环境效益,而只注重和追究眼前利益和短期行为。贵州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在约束性较差,环境意识比较单薄。环境保护观念还有待提高,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十分必要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必要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约束。
3生态建设中的法治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1在河流保护上用法治引领生态文明
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中,贵州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能集约、功能完善、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系,司法力量强力介入生态领域。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和贵州省公安厅成立专门机构,集中管辖处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市、县两级陆续成立相关机构,全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逐渐形成。
3.2贵州制定生态保护责任清单
围绕存在的问题,贵州省此次印发的《规定(试行)》分别对党委政府、党委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部分中央在黔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行了明确。其中,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牵头管理,各级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在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划分上,《规定(试行)》要求各级环保部门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负责环境质量红线的划定及实施;同时,配合相关部门编制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制定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3.3让法治为建设护航
省委、省政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治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权代法的状况。严格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回复”的方针,加强环保法制建设,严厉打击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为将“法治护航”的理念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贵州省要求,全省各地将“法治”理念融入各项规划、各类项目、各项政策和干部考核中,抓好关键环节,注重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确保到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生态文件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伟大事业,需要共同携手应对挑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推动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陈伟巍(1985-),男,汉族,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法律硕士。
参考文献
[1] 葛皓,林齊维.贵州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06).
[2] 韩智勇,梅自力,税云会等.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特性与管理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