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42-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如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必须进课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那种把心理教育游离于课堂这个教育阵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实际,也不实惠。在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一定的重视,忽视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他们大多数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存在显性或是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走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展开了探讨,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且将此作为政治教学的新的目标。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途径。第一,在政治教学中,教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高中新课改教材中注入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第二,注重言传身教,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如,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强调人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識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这种在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然而,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因此,每次考试考完,不管成绩怎样,先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言语,如:你很棒!你做得很好!再努力!我说的对吗?等带有褒义的词语。尤其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和怠惰的学生更应该采取激励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要求就给予鼓励。所以由衷地欣赏、赞扬、激励每一位学生,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释放最大潜能。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上,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要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并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政治课上的心理健康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障碍,让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新阶段高中生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10期
[2]王琨,张日昇;中小学教师应有心理咨询师的态度[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吴增强.高中生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