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线
下生活的回归、实体产业的复苏,让不少投资人看到了美术馆这一价值洼地,“地产+美术馆”成为时下较受追捧的形式。一方面,此举让艺术领域的人看到了希望,或许低迷几年的艺术市场能就此有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利于房地产商盘活现存余量,还能为自己的名誉“增光添彩”。民营美术馆的下一步如何玩得有意思、有效果,成为艺术领域当事人十分关注的话题。
量多质少
简单来说,美术馆是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展览是其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有时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同时兼具推广与文化相关的教育、研究功能,是艺术经典浸润心灵的重要园地,也是人们提升审美修养的重要平台。
在圈内人看来,美术馆是要“着眼于过去,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的。与历经几百年历史,有“世界四大博物馆”之称的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相比,中国的美术馆还比较“年轻”。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兴起了第一批兴建浪潮。当时以画家黄胄创办的炎黄艺术馆最为出名。其基本靠企业自有资金投入,企业的效益直接影响着美术馆的存活。
2002年,第二批民营美术馆的兴建浪潮到来。北京今日美术馆、犀锐艺术中心、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等初具规模。其运营模式较为西方,最初效果也不好,后来品牌逐渐建立之后才有好转。
2006年,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鄂尔多斯美术馆、四川青城山美术馆群、北京宋庄艺术区内的和静园美术馆等掀起了第三波浪潮。
2008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影响力再次让圈内人看到了信心,上海外滩美术馆、北京寺上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壹号美术馆等纷纷建立。
之后便是近几年兴起的私人美术馆,多以私人形式或者依托原有在艺术相关领域的积累兴建起来的美术馆。
《经济》记者了解发现,民营美术馆一般存在于艺术家或者周边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区域,比如,北京琉璃厂周边等。
北京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在艺术市场深耕10余年,《经济》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筹划着是否要转变美术馆的经营战略,“毕竟入不敷出。”黄和平说,“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画家资源,画廊的经营方式太过局限,本想着美术馆能有更多样的形式和业态,不曾想是这样的结果。当初美术馆的选址也是考虑到琉璃厂这边有艺术氛围,更能形成集聚效应。”
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兼CEO寇勤则认为是收藏群体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当初嘉德拍卖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但一直以来没有专门为拍卖设置的场所,收藏群体的一些收藏或者一些好的项目没办法落地实现。“嘉德艺术中心的落地能更好为藏家提供服务,而且地理位置在中国美术馆对面,南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近代史研究所,东面是商务印刷馆,东北面是三联书店等。这一系列的环境能为艺术中心的展览提供良好的效果。”寇勤告诉《经济》记者。
“根据市场情况来看,私人美术馆成立数量逐年攀升,发展很快,但真正能独立运营或者打出响亮品牌的极少。”光达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学术助理黄华侨告诉《经济》记者。
内需成主要推力
画廊不景气、“艺术+互联网”收效甚微、收藏市场持续低迷,新消费群体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等因素,业内人认为需要用美术馆的方式来进行改变。
“不少收藏家认为需要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场所来实现艺术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日常的顾客接待、藏品征集、保管、展览、现场拍卖等都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一次性来完成。”寇勤表示,这说明消费群体的需求在转变,从长期来看,美术馆形式的线下场所将会成为艺术领域比较大的增长点。
一得阁美术馆艺术总监马婷婷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曾有一位艺术家告诉他们,其从5岁就开始使用一得阁的产品,情感上有更多的归属感。他们希望能有美术馆这一平台为企业或者热爱艺术的人士扩展服务空间,使艺术家作品的起点是使用一得阁,终点的展示也在一得阁。“基于此,我们才成立了美术馆,打造艺术家之家,让大家的情怀有所依。”
美术馆虽然建立了,但盈利问题一直都是美术馆的难点。至今也未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就目前来看,美术馆的盈利渠道有门票、艺术品简单的流通、衍生品等。而实际美术馆的成本至少是几百万元,成本与收入的巨大差异,也让美术馆的投资人无法持续。
黄和平则表示,若是美术馆背后没有其他产业来作为支撑,仅靠美术馆本身几乎是赔钱的。
马婷婷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得阁美术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刚开始时,美术馆盈利的确是很困难,但至少要保持基本的运营成本。她说:“我们探索了几种途径和方式,第一,美术馆进行社会共享;第二,自主办展览;第三,参与文化相关的地方活动;第四,民族企业牵头进军国际文化交流;第五,同院校合作,支持中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第六,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
内容不成体系成阻碍
一般认为,美术馆难以盈利是因为运营的问题,没有专业化的人才,缺少可行的商业模式。但在黄华侨看来,“内容才是问题的根源”。所谓内容,就是梳理出一个类别或者一个时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形成自己美术馆的独立品牌。
现有大量展出的館藏艺术品,其背后需要大量学术梳理、研究、主题提炼等工作要做,简单的线性陈列难以充分、完整体现藏品价值。
“从美术馆内容本身来说,比较混乱,这和艺术本身有关系。在艺术领域,很多东西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同群体的艺术作品是存在争议的。特别在当代艺术领域,泡沫比较大。从教育本身来说,和国际上的艺术现状也存在差距。从学术上来说,很多人对美术馆存在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导致专业人员缺乏。”黄华侨说。
美术馆首先是要有收藏,然后才有交流,之后才是创造。这三者看似孤立,实则在同一个生命周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收藏是为了交流,交流之后才有创造。创造之后才有独立的观点。
早些年,文化艺术与传统经济产业的结合就有不少案例。比如,与商业零售的结合,形成了零售艺术空间;与购物中心的结合,形成购物艺术中心;与地产结合,形成文化地产、地产艺术空间;与酒店结合,形成艺术酒店;与旅游结合,形成文化旅游等。
挖一口井,而非流水线
上世纪80年代,西班牙传统工业城市比尔堡曾因工业衰退和经济重创而失去活力。现在,一座1997年成立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带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美术馆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寇勤认为,可以根据艺术家或者收藏群体的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比如,当一个展览出现的时候,不仅仅有一本展览画册和对艺术家的相关研究等,而是有很多各种角度不同的书,包括艺术家的传记,这个艺术家同一流派的其他艺术创作的群体,或者对这个艺术家作品衍生品的开发等,多种形式一同烘托其整体的展览。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做成固定的艺术周,形成持续的消费。
黄华侨则认为“民营美术馆需要成熟的赞助体系”。在国外,美术馆与大型公司合作十分常见,比如,美银美林赞助泰特现代美术馆“马蒂斯剪纸展”、英国石油公司赞助大英博物馆“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等。在国内,国内企业赞助展览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国内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对品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企业与公共教育之间的责任认识较浅。”
实际上,美术馆对企业来说更像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个人来说,是放松心灵的场所之一。若真想让美术馆开得有意思,不如像挖一口井一样,慢慢培养其核心品牌和业内知名度,让美术馆先专业起来,然后再考虑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