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
近
年来,我国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拉动就业效果明显,一些领域还进入了世界前沿。但有些时候,行政手段的扭曲作用、对表面政绩的追求、科研经费管理的官本位化等问题,阻碍了改革与创新进程,由此产生了一些低效情况。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笔者提出以下七方面的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经济手段为主和以市场机制主导的优胜劣汰,在全局中政府担任配角。政府的产业政策确有必要,是在有效市场后面加上有为和理性、有限的政府作用,其最关键的已不在于方向,而在于一定要跟市场兼容,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及结合种种应开拓的创新机制。同时,即便经济手段为主,必需的非经济行政手段也是要有的,比如以行政手段执行法定的准入标准。
第二,在创新方面给出“发展中规范”的探索空间。李克强总理提到的“包容审慎”,非常值得总结。笔者理解的“包容审慎”就是对创新活动要有包容性,审慎地处理,不是一上来就管制。看不准的事情先强调发展中规范,对风险点判断得八九不离十后,再强调规范中发展。创新、改革就是要在已经有的规则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要继续让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吃好“定心丸”。2016年,出现了民营企业国内投资迅速下降而国外投资迅速上升的现象,中央很快意识到要进行调整,在下发相关文件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快编纂民法典,鼓励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这方面的导向。这些方针给企业界带来方向感、安全感和希望感,在推行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企业负担降低要按“全景图”来掌握,注重改革攻坚。大家都关心的企业负担降低,与激励、创新和升级有关,应特别强调看“全景图”,抓住改革的真问题和关键问题。具体怎么降税,还可以继续努力,但是在中国真正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已绝对不是“减税”两个字所能解决的,税外的负担还包括五险一金、几百项行政性收费以及隐性负担等,这些都要通过看“全景图”进行配套改革来解决。
第五,金融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其有效供给体系应该是“全光谱”的。商业性金融定位的金融产品,需要极大地丰富起来,而且商业性金融还要与政策性金融匹配、呼应。开发性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草根金融,还有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等,都需要有政策方面可持续的健康机制进行匹配。中央在十八大以后,就已经在概念上确立了这种“全光谱”体系的打造,明确强调要推动政策性金融和開发性金融健康发展。
第六,房地产方面必须真正抓住治本之策。对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房地产健康发展问题,中央提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已到了关键点,很多年前就提出的长效机制,现在可以解释清楚。长效机制就是要依靠土地制度、双轨统筹的住房制度、相关的投融资制度、房地产税制度等这些基础性制度配套改革才能形成。
第七,要注重有效投资以及相关的机制构建。简单地把投资的比重压下来并不是升级发展的特征,关键是要顺应中国现在可调动的发展潜力,在投资和消费的互动中,使投资更多地优化其结构、质量和有效性。消费的上升,更多的是收入增长和社保等方面有效供给引领的升级过程,不能揠苗助长、吊高胃口、不可持续地提升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