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杨淑萍
摘 要 同伴交往为儿童道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资源。交往冲突是儿童同伴交往的常态,认知差异是产生交往冲突的重要原因。儿童在同伴交往冲突中逐渐认清自我,体悟同伴交往的规范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冲突解决中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并自主践行道德行为。家长与学校都应该理性看待儿童间的交往冲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与帮助,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为儿童社会化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交往冲突;道德成长;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以家庭生活为起点展开的,与家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验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主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逐渐地从生理上的断乳期过渡到心理上的断乳期”[1],开始慢慢脱离家庭的庇护而更多地走向同龄伙伴中去。与处于家庭核心地位不同的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儿童间的平等地位重塑了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并使其迅速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在崭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儿童有时需要独自面对交往冲突,在交往冲突中独自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化解冲突。正是这样的社会互动,为儿童道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交往冲突:儿童同伴交往的常态
同伴交往是兒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皮亚杰曾认为同伴关系是道德成熟的脊梁。然而同伴关系并不都是愉快的合作关系,儿童在交往中导致的冲突关系同样包含其中。“儿童的交往冲突是指交往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绪等方面的矛盾对抗状态。”[2]这种对抗状态往往是由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或是强占资源或是意见行为不同。但冲突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儿童社会交际的失败,相反,交往冲突是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认知差异—同伴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同伴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交往形态。在与同伴交往中,快乐开心的时光总是给予儿童强烈的情感归属,但冲突的产生却是同伴间开展深入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儿童间冲突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引发的,根据多伊思的观点,“两个儿童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观点的差异性,一个儿童如果反对另一个儿童的观点,那么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认知差异从何而来?首先,虽然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在认知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但整体来看都没有完全脱离“自我中心”的特点,也就是说,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并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认为自己看到的即是别人眼中的世界,不可能积极地体察他人感受。其次,儿童间认知的差异除了生理阶段的不同,不能忽视的还有家庭教养背景的影响。同伴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聚集在一起造就了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各种经验刺激着儿童的认知与感官。家庭教养态度传递给儿童的经验,会被儿童模仿甚至内化,同伴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其实也是若干家庭教养背景间的互相碰撞。
(二)自然交往与情景交往下的冲突—儿童同伴冲突的主要类型
同伴交往对于儿童来说,是平行于亲子交往的一种常态方式,而自然交往则是儿童间交往的一种常态方式。在自然交往的状态下,没有特定的情景设置,儿童只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加之社会交往技巧和语言表达并不成熟,他们常常以直接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些儿童对同伴手中的“好东西”往往更为倾心,当好奇心驱使他们渴望亲自尝试时,交往冲突便开始显现。一种做法是先请求同伴的允许,然后再行动。当同伴乐于分享玩具时,交往双方会一起交换彼此的玩具。若同伴拒绝分享,儿童的反应则成为冲突是否会产生的直接因素。另一种做法是情绪直接支配行动,这也是低龄儿童经常出现的情况。略过同伴意见,强行占有资源,那么对方表现不悦的方式也会更为直接,在一推一拉中儿童间相互试探,这时交往冲突极易爆发。
当然,除了自然交往之外,特定情景下的交往也时常发生。对于儿童来说,情景交往一般是指在游戏情景下的同伴交往。一般而言,情景中的冲突往往比自然交往中的冲突更为尖锐。在游戏过程中,能否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是情景交往中同伴冲突是否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有儿童破坏了规则,那么受到影响的同伴就会对其进行指责,内疚与羞愧的情绪可能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是及时改正违规行为,重新融入同伴集体;另一种则会令儿童爆发负面情绪,与同伴产生直接冲突。此外,规则维护者们的表达方式也是情景交往中容易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儿童由于自己的违规行为造成游戏中断,其本身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使儿童感到不安。当受到规则维护者们严厉指责甚至过分排斥时,就会不断激化矛盾。另外,情景设计下的角色矛盾也会成为儿童同伴间冲突产生的原因。例如,儿童在“警察与小偷”的情景下进行游戏交往,那么,儿童是否会将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带入到角色里的冲突关系当中,以及如何在游戏结束后正确处理现实的同伴关系,也值得关注与思考。虽然儿童在解决同伴冲突时会受到自身认知、家庭经验的影响,但这是儿童道德发展进程中必须走出的一步,儿童在解决矛盾中增强对自我和同伴的认识,学习社交技巧,扩展经验世界,逐步迈入社会化进程的正轨。
二、冲突解决:儿童积累道德经验的途径
同伴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人际关系,儿童在自主解决同伴冲突中学习社交技巧,并逐渐积累成为一个社会人所要具备的道德经验。
(一)冲突中生成自我观
儿童强烈的团体归属感,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而社会又是意识性的。”[3]儿童个体意识中的社会观念和情感的起源与发展,都受到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事实上,在同伴交往冲突中,儿童的行为表现会给他人带去影响,而这种影响就如同镜子一般反射出他人对儿童的态度与评价,使儿童发展出自我的概念。也就是说,除了自我的情感活动,儿童获得自我意识的途径来自“有关自己呈现给他人形象的想象”[4]。儿童对自我的认识是其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过程,这种逐渐明晰的自我观并不是以个体本身为中心,具有唯一性和独立性的。相反,自我是动态变化的,是由个体所参与其中的关系来界定的。“自我是关系的产物。”[5]基于儿童所处的关系网络,除了家庭中的亲属关系,最为主要的就是同伴关系,然而就社会性质而言,同伴关系比亲子关系更强烈也更广泛。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同伴关系满足了儿童强烈的团体归属感的需要,使他们在情感上因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而这种被同伴需要的满足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标准,只有能协调同伴冲突、易于相处的儿童才会被同伴需要。那么,在同伴关系中的“我”就不再是独立的、唯一的,而是随着与他人关系的产生而发生改变的。当陷入同伴间的冲突关系时,儿童可能是矛盾的引发者或受害者,抑或是旁观者,这时“我”的角色面临着不同的道德要求与相应的后果。由于冲突关系中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唯一,这种与自身直接相关的关系利用“角色”的不断切换,帮助儿童认识、理解自我,这不单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前提。
(二)冲突中引发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同于个体的基本情绪,是一种由自我参与的高级情绪,如内疚、羞耻、尴尬和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不仅仅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评估,也包含着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认知推理过程。在儿童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儿童首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评估,当自我评价告一段落时,“同伴是怎么看待我的?”这一推理过程便逐步在儿童大脑中展开。儿童会通过对自我评价和同伴在冲突中的反馈刺激,萌发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情绪是一种建设性道德情绪,若儿童的行为或态度在同伴冲突中违背了道德原则,就会伴随产生负向性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和内疚,它会帮助儿童认识与改正自身言行的不当,而正向性自我意识情绪则会以积极的体验来强化儿童的道德行为。
(三)冲突中实现道德发展
当儿童产生自我意识情绪,并对自己的冲突行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怎样以行动化解矛盾就是下一步该做的了。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儿童会尝试多种方式,其中最为有效且直接的就是表达歉意。限于儿童尚未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儿童在发生冲突时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是出于解决“人际危机”的想法,儿童开始自我思考,如果这时成人能稍加引导,或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景来帮助儿童换位思考,儿童就会明白考虑他人感受的重要性。当儿童知道了冲突的原因,就会向同伴求得原谅,那么,怎样表达自己的歉意、如何表达自己渴望被原谅,都在锻炼着儿童的社交能力。“同伴关系不仅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能力。”[6]儿童在同伴间冲突解决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最终形成自觉的社会规范行为。
三、引导与协助:学校和家庭解决同伴
冲突的理性方式
作为儿童开展社交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学校和家庭需要对儿童间的交往冲突有理性的认识。同伴冲突并不完全是坏事,冲突暴露出儿童部分道德与社交方面的缺失,对于家长抑或是学校都是一个警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教育重点的指示。皮亚杰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同伴间的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因素。”[7]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合作与协商,逐渐积累社会经验并培养规则意识,这些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与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一)成人引导—帮助儿童解决同伴冲突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虽然可以自主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认知、情感与社交经验的局限,有些冲突仍然不能恰当解决,这时成人便可以进行适当引导或帮助。儿童在自然交往中可能会发生小冲突,这些小矛盾有时并没有达到必须进行“调解”的地步,加之儿童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成人可以利用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来帮助解决冲突。当同伴冲突需要理清事实、让儿童较客观地看待冲突发生的原因時,成人需要对儿童进行引导。首先,需要安抚双方儿童的情绪,使其心平气和地沟通,而不是立刻制止或训斥;其次,帮助儿童客观分析事实,看看矛盾发生在哪里,是哪一方或是双方在什么地方产生了误解;最后,要鼓励儿童在交往中不仅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还要有宽容他人的心胸,在相互理解与合作中进一步交往。
(二)创设情境—帮助儿童发展观点选择能力和规则意识
游戏是情境创设的主要类型,也是儿童间交往互动的重要途径。游戏的创设可以以“矛盾”为中心,让儿童分别体验矛盾双方的角色经验,为实际中同伴冲突的解决进行预演。当儿童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会逐渐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以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冲突双方身份的转换让儿童能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观点选择能力慢慢提高。游戏情境中,规则意识在同伴间也更容易形成,儿童在解决同伴冲突时不应该仅凭自己的情感冲动,而是要学会用规则来化解矛盾,将冲突放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客观分析。而游戏规则往往是根据普遍接受的道德规则制定的,儿童理解与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也是对道德规则理解与践行的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儿童在认知和行为上能够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化。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儿童社会化就是去掉其本身的个性特点,无条件完全融入社会。事实上,儿童社会化并不是消灭个性的统一化过程,在同伴交往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虽然不同的经验背景会导致冲突的产生,但每个儿童总会以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系统去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厘清自我概念与同伴角色,在冲突解决中逐渐掌握道德规范,在社会化进程中完善自我,最终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2][7]赵丽君.儿童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导刊,2006(12):27-29.
[3]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2.
[4][6]王振宇,葛沚云,曹中平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248.
[5]姜飞月,王艳萍.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0-84.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