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07 10:03彭思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七年级故事教学法阅读教学

摘要:真实、适时、有趣、有针对性、有启发地讲故事对于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段的生活以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七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讲故事:紧扣主题,创设情境氛围;适时呈现,加深文本理解;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课后新编,培养语文素养。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七年级;阅读教学

故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拓展,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以强调教学内容,以期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动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与中学的过渡衔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情绪敏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处于形成阶段;学习内容相对小学难度加大,学习广度拓宽;由小学的注重形象思维转为注重逻辑思维的开发,教育教学也偏向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刚刚踏入中学校园的七年级学生,面对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學、陌生的老师、难度加大的学习内容、数量增多的学习科目等,心理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稍稍受挫就可能怀疑自身能力而变得不自信。作为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应在帮助学生适应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上担起责任。故事教学法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谈故事教学法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故事教学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待深究。笔者认为,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真实性

讲故事要讲好故事,讲真实的故事。这里的“真实”并不一定是教师亲身经历或现实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而是教师在备课时所选择的故事情节应该完整真实,故事内容鲜活有生命力。七年级学生步入青春期,其思维特点逐渐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也不断提高。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信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适时性

适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故事教学法要在合适的时间讲述故事,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服务。其次,适时也包含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课堂是师生共有的,健康的课堂应允许有“意外”发生。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制宜,讲述合适的故事,提高课堂凝聚力。

(三)趣味性

故事教学法是帮助七年级学生有效适应中学生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适时讲述恰当的故事,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认为故事应该有趣地讲。“有趣”的“趣”并非一定是让学生听后开怀大笑,而是吸引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文本奥妙,被文本和故事感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针对性

教师依照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为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服务,教师所讲述的故事也应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选用故事应有针对性,不可为了课堂效果而讲故事。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花在讲故事上的时间不可太多。

(五)启发性

“启发”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准备讲述的故事能够启发学生、带给学生某些关于文本的思考和体悟,使其有所得。

二、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通过教学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故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有效过渡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方法。如何使用,何时使用,笔者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故事紧扣主题,创设情境氛围

七年级学生带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走入初中生活,其在课堂上通常难以迅速进入状态。加之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文本容量大、内容更加精深,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阅读思考,才能走进文本。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导入环节做好教学组织工作。故事教学法在导入环节具有优势,故事本身的情节性、趣味性能带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产生学习兴趣,专心于课堂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介绍作者相关事迹,或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创设解读文章的良好情境氛围,使学生在思想上做好理解文本的准备。

执教臧克家的《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行了解闻一多先生年仅47岁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故事,为学生了解文本中的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二)故事适时呈现,加深文本理解

故事教学要根据文本合理适时进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要“知人论世”,即在阅读教学中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其人。背景介绍常常是故事教学的承载体,很多故事都是在介绍背景,以帮助学生全面整体把握课文,但介绍背景讲故事的方法应适时,符合学情。

例如,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陋室铭》是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时所作。当地知县落井下石,故意刁难他,本应分配三间三厦屋子,却只给他三间面临大江的小屋。刘禹锡乐得其所,在房门上悬挂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不悦,将他的房子由城南改为城北,面积只有一间半。屋子临德胜河而建,有一排排杨柳树。刘禹锡又欣然命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身在京。”知县气急败坏,又和书丞商议在城中为他选了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子。半年时间,三次迁居,刘禹锡心想知县实在欺人太甚,于是写下《陋室铭》,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作纪念,轰动朝野。但如若把此背景故事作为导入在课前呈现则相当于先把结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学生会失去了探索刘禹锡其文其人的乐趣。因此,不妨改为在疏通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文章感情基调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刘禹锡三次迁居写的文字中得以体会“诗豪”的高雅豁达,学习刘禹锡深陷泥沼却绝不沉沦逃避的精神。

(三)故事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教教材,而是应该应用教材教,将教材中的文章作为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切入点,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另外,大语文观也要求学生能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举一反三,对古今中外作品做比较性阅读。好的阅读教学会带给学生回味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熊芳芳老師讲授《阿长与〈山海经〉》在课堂结尾总结:因为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才能使这个目不识丁的农妇为“我”找到“三哼经”。由身份低微待人真挚的阿长引申介绍书籍《追风筝的人》《巴黎圣母院》和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收效显著,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此种方式,将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有效引领学生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发展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四)故事课后新编,培养语文素养

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课堂,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刚刚步入初中学段的学生稚气未脱,因而,故事教学的实施者并不一定局限于教师,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来讲述。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根据文本内容对原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或将文本改成话剧、小型舞台剧进行小组表演展示,学生也可以联系课内阅读寻找课外阅读资料,在课堂上为大家讲故事、展示风采等等。

例如,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收录了蒲松龄的《狼》,文章曲折有致,对狼的描写十分到位。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学生用白话文改写文章,要求表现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贪婪的本性。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若要做到合理有效地使用故事教学法,需得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拓宽自身知识面,善于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为阅读教学所用,以期带领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2]韦贵文.故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9).

[3]何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J].文学教育(下),2017,(7).

[4]范学义.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3).

作者简介:彭思(1994—),女,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七年级故事教学法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
融入故事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教学设计(片段)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