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伟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原则,结合基础化学实验的学科特点,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做出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56-02
基础化学实验课,虽然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课时量也有所增加,但各课程分别开设、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学时比较分散,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掌握的内容并不全面。且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上,以及验证性和单科性实验上,导致学生的综合训练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近年来,大量的现代化仪器、新的合成方法的引入,促使基础化学实验向纵深发展;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基础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向综合训练型和科学研究型发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应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精密仪器数量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从我们长期实验教学中可知:学生大多对基础化学实验感兴趣,也感到新鲜,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基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参考其他院校改革的方法和经验,从方法论的高度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在现有的实验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創造力,让他们自行拟定和设计方案,独立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和训练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基础性实验的完善
以往在基础化学实验课中,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均由实验教师来完成。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中,有许多是中学就学过的,在课程内容压缩、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不允许单独开设这些内容。针对这种情况,重新调整课程内容,合并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实验,比如天平的使用可以和其他的分析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普通蒸馏实验和其他有机合成实验结合,老师上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回顾相关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这样既对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也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精炼了实验内容,突出重点。各门基础实验课一般占8-20学时,学时数较少,将各专业后续课程内容做相应调整,以便基础化学实验课更好地与专业课相联系。例如对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开设碘量法测葡萄糖含量等。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的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还应和生产实践相联系,以有机化学实验为例,用制酒工业中的杂醇油代替试剂级酒精进行蒸馏、分馏及乙醇沸点的测定,收集甲醇、乙醇、异戊醇。
2.综合性实验的调整
在完成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后,对其他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上打破了课程界线和授课顺序的限制,提升实验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实验过程比较复杂,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操作技能,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侧重面不同,分专业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开出的综合性实验有:无机化学实验中的“元素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中的“环己烯的制备、结构鉴定、成分分析及性质”。整体提高了实验的质量和实验教学水平。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合成步骤,学会使用仪器,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实验室仪器共享,提升实验效率。
3.开放性实验的实践
多途径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体位置,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让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既可以解决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却没有实验室的困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本科生的实验兴趣,学生得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赢”。另外,开放实验室还为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例如,指导二、三年级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由学生亲自选定实验内容,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教师解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管理的加强
首先,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考评方法。其次,搭建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平台,统一安排实验室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仪器设备,解决目前基础实验室空间不足、仪器设备各实验室重复摆放但利用率低的矛盾。最后,搭建合理的实验室构架,将实验室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天平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
(三)基础化学实验教材的建设
结合已有的四大化学实验讲义,剔除内容重复和陈旧的实验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补充较为新颖的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有一定量的备选实验项目,方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教学做些基础工作。同时,制作电子版教材,以供学生上网预习或后续课程学习时查阅。
(四)基础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
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与理论课程的联系。有些基础性的基本操作训练可安排在理论授课之前完成,有些与理论课授课知识密切相关的实验应放在理论学习之后开设。实验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实验课上改变传统的老师先讲实验的方式,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意义的理解情况,然后再針对性进行讲解。这样的预习和提问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应付预习,只是简单抄写讲义,而不动脑思考的弊端。学生参加实验,应有规范、准确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并经教师签字认可,完成实验报告。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操作2人/组,仪器实验的操作可多人/组,但学生须独立操作完成实验训练。分别建立基础验证实验的评价体系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单个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设立评分标准,再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难易确定相应的权重因子,最后的实验成绩则为各个单个实验项目的成绩乘以相应权重的加和为最后的实验课程成绩。而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则包括文献调研和论证、实验设计和分析、工作总结报告等成绩的加和为最后的实验课程成绩。在考核形式上可采取多种方式,如笔试+综合考评;学生答辩+综合考评;实验技能考核+研究实验的汇报与演示等。
三、结束语
新教学模式建立后,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种类和级别的实验项目,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甚至吸引文科类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拓宽化学视野。另外,通过设立研究型实验项目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
总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它将促进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新时期“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学生的实验基础得到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的实验教学将会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基础化学实验室将成为高水平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化学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76-277.
[2]郭俊文,吴瑞凤.工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246-247.
[3]李巧云,徐肖邢,杨高文,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