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能力

2018-06-07 12:46梁建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梁建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80-01

刚上一年级的儿子给我提了一个问题:树上有3只小鸟,水中有3条水鱼,比较一下数量的多少。我说:小鸟和小鱼同样多。不料儿子却反对的摇着脑袋:“老师说这叫‘一样多”。儿子语出逗乐了路人,我却无语,这使我想起了教育中出现的诸多类似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中出现过一道四则运算试题:302×19+(20-5)考生答出302×19+(20-5)=5738+15=5753个别阅卷教师给该生批阅的是“错误”,原因为这道四则运算,先算括号里边的,再算括号外边的乘法,最后算加法,分三步得出最后结果,这种同学的错误属于“跳步”,轻则按步给分,重则一分没有。更有甚者,一题可多解的题目,凡和答案不一致的,个别教师均不给分。

对于上面提到的现象,四则运算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过程不全还可理解,但对于应用题这种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应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过分强调答案。是不是有必要呢?针对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类似现象过于注重形式和教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提高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能力。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观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师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才能有效管理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遇到问题,不要想,教参是怎么写的,过去自己曾用某种方法解决过,一般都是怎样讲解的等等,这样我们就选择了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活动过程,教师起到好导演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包办。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就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那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先做后导,以做定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经常适当的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好一些?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实现自主、探究、創新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新解决方法的产生,都归于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学生创新的能力。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测试:针对45岁年龄段的人进行创造力测验,结果只有5%的人被认为有创造力,对20岁至45岁之间的人进行测验,也只有5%多一点儿的人被认为有创造力,万分沮丧的心理学家又对17岁年龄段的人做了测试,结果创造人群达到10%,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5岁儿童中,具有创造力的人竟高达90%。所以,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到了抑制而已。身为人师我们积极地发掘和培养这种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这项优秀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训练、指导、开发和应用,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严禁“满堂灌”,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做出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训练学生多元化的思维。

三、教会学生解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神奇的,也可以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较难的问题。教材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数量思想的“形象化身”,因此,我们要真正教懂一道题,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先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线段图、表格、假设、排除、列举、方程、替换等,这些策略对应不同的问题,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策略。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题多解,另外我们除了会灵活运用这引起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外,还要学会“好中选优”,这样就既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创造性,还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

要想灵活运用所学,提高解题能力,力求“好中选优”,就要增加对知识了理解和掌握。在头脑中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各领域知识间横向联系起来,还要使各板块纵向加深,使知识链条形成完整的一串,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发散性多元性的思考,从各知识交汇点上选择最好的解决途径。

五、选择开放性的题目

开放性问题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的,答案也不唯一。这种问题以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的选择开放,表达形式活泼、信息资源丰富,需要学生从灵敏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选择有用信息,从而解决相应问题。除了教师自己开发题目之外,还可有效利用课本中提供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植树问题”,在分析该题目时,必须弄清是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如果是一条线段,还要弄清是“两端栽”,“一端栽”还是“两端都不栽”,如果这条线段是实际生活中的马路,还要考虑是否马路“两旁都要栽”,从而判断出是“排列”还是“组合”,其中解法的多样性更不用说了。当然,教师开发出多种解法之后,无需要求学生死板的记住公式,只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出来就行了,类似这种题目还有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这种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五,进一步找出这一类型的题目,归三为一,归五为一,好中选优。在这样的训练中,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我们要善于把握这种题目,适时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六、改革评价的方法

对于开篇提及的教育现象,教师要重视起来,传授知识不可太过死板,在评价学生时也不可过分强调解题过程的“完美”。我们只需要检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上,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还要关注学习的经历、经验。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评价方法上,除了定量的评价,还要强调定性的评价,用等级取代分数,强化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清晰准确,客观、公正的描述评价对象的情况,这样不仅注意了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

的确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是有思想、会思考的活的生命,这点就决定教师工作的特点: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为了我们的学生,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和谐和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