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阳 何飚 何珍祖 秦延春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因此,提高农业产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刻不容缓。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分析当前上林县传统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林县从国家级贫困县向脱贫摘帽县迈进过程中,食用菌栽培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生产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食用菌;智能化;栽培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项目“食用菌工厂化培育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研发及应用基地建設”(桂科AD16380097)
中图分类号: S759.8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0.052
1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2015年,第一产业GDP从23317.0亿元增长到60862.1亿元,粮食人均占有量从379.89公斤增长到453.20公斤。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增长速度下行的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5年“两会”报告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更是明确了现代农业发展要向具有农业智能生产、农机装备智能化的智慧农业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上林县隶属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桂中南山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规划目标是:适度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等,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适宜产业、绿色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上林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据上林县统计局(2016)数据显示,上林生产总值为53260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5967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67.53%;上林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10775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57%。同时,2016年上林县桑园面积达到12.92万亩,非常有利于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桑枝食用菌产业是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其显著的新兴产业。由于上林县传统食用菌栽培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因此,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上林县食用菌传统栽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究了食用菌智能化生产路径。
2上林县传统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上林县是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大县,桑枝作为桑蚕产业的附属废弃物资源,又是食用菌培养基的重要原材料,一度被用于食用菌栽培产业。食用菌栽培在上林县已发展多年,但在栽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栽培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
目前,上林县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方法与发达国家以及全国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管理要点和主要注意事项还不明晰,整体生产技术仍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主要表现在食用菌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大多数菌农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时有发生,培育技术不成熟。由于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传统食用菌栽培中易出现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生物学转化率低、产品质量和产量不稳定、产量低、商品外观差、品质差和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
2.2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缺少保障
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经常受到根霉、曲霉、青霉等霉毒性真菌的感染,也会受到螨虫、寄生虫等依赖性较强的病虫侵蚀,使食用菌栽培中的收成降低20%~30%,较大地影响了食用菌栽培种植的经济收益。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通常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由于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以及药品自身原因,导致化学药物残留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对食用菌的产品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为产品埋下安全隐患。
2.3栽培环境监控不到位,难以实现工厂化栽培
食用菌的生长和食用菌栽培的环境关联性大,对食用菌的生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取决于其生长环境。在食用菌栽培的过程中对其生长环境影响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因素是空气的质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空气的温湿度等因素。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低、温度高低、湿度高低及光照强度高低会直接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及产量,因此,食用菌栽培环境参数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传统的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往往靠人工手动监控各个环境因子,对环境参数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同时,由于效率低下,食用菌难以实现工厂化栽培。
3食用菌智能化生产路径
3.1食用菌栽培模式工厂化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具有非常大的弊端,一是其不能满足生产者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二是也远不能满足市场对食用菌品质、质量的需求。实现工厂化栽培模式是科学的集农业、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于该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食用菌的生产环境和管理方式进行集中统筹控制,可以有效解决食用菌季节性生产问题,同时还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可显著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因此,食用菌工厂化模式将成为行业主流,成为推动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动力目标。
3.2食用菌栽培管理智能化
食用菌栽培管理智能化往往需要通过环境监控系统来实现,而环境监控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食用菌栽培的生产效率。智能化的环境监控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精准化处理,实现对环境的智能化感知和控制。在食用菌智能化监控方面,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并自动记录每间菌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氧气浓度、培养料pH值等监控数据以及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等参数,自动报警提升并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及报警原因,通过WSN和GPRS网络传输到用户手机或者监控中心的电脑上,还可根据食用菌的生长规律结合专家管理系统,远程设定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参数,自动精准控制照明、风机、空调、加湿器等环境调节设备,让食用菌的培育尽在掌握之中,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在人工方面也更好地简化工人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人对设备的运用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3.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绿色化
要对食用菌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必须先知道产生病虫害的原因。由于病虫害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内,与食用菌混生在一起,很难分开而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就导致食用菌病虫害的易发生性、普遍性及防治的困难性。滥用农药对食用菌病虫害进行防治会导致食用菌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采用绿色的生物防治是最为理想的,其不污染环境且没有毒害残留,是解决问题的首选。绿色防治的总体思路是应用生物链中物种相互制约的方式,对病虫进行生态化治理。用农用抗菌素防治细菌性病毒,用寄生性线虫来进行防治蚤蝇以及眼菌;用大蒜汁来抑制病菌、杀菌,用蜘蛛进行尖眼菌蚊等小型虫害的防治,同时蜘蛛的病虫捕捉食用能力很高。
3.4食用菌销售渠道网络化
销售渠道网络化有利于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拓宽原有线下销售渠道。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可以通过个性化与差异性的营销方式,有效服务于农业产业链,打造基地生产、网站推广、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倒逼农业标准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生产。食用菌生产企业通过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构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直接与采购商对接,开展网上销售。
3.5食用菌“可视+故事”生产,创新“农耕体验”消费
食用菌智能化生产,不仅局限于生产,产品的后续销售也是广义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饮食方面更多的是注重食品来源的安全性,也更多的是消费一种情怀。当人们看着食用菌从一个小菇芽到餐桌,与其在市场上随便购买的食用菌相比,可让消费者间接“参与”到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让其获得感增强。通过食用菌智能化环境监控的“可视化”,結合食用菌生长过程的“故事”情怀,可以创新一种“农耕体验式”的销售模式,这种销售对消费者而言,消费的不仅仅是食用菌产品,更是一个具有农耕情怀的故事。通过“可视+故事”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品牌是有温度的,讲故事,可以让购买者感受到品牌的温度。
4 结语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食用菌产业栽培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在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过程中,食用菌栽培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生产,也有许多不同路径值得探讨。本文从食用菌栽培模式工厂化、栽培管理智能化、病虫害防治绿色化、销售渠道网络化及“可视+故事”配套“农耕体验”消费等方面,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旨在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11-21.
[2]郭俊亚.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7):64.
[3]尹光辉.基于ZigBee技术的食用菌栽培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21):73-74.
[4]许红春.食用菌病虫害危害分析与防治关键控制点[J].乡村科技,2017,(10):68-69.
[5]刘文.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探讨[J].农业与科技,.2017(11):133-134.
[6]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01):1-11.
[7]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8]李守勉,李明,邢蕾,王俊玲,张殿生.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应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
[9]何永梅.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07,(28).
[10]金萍,秦粉菊.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化发展思路[J].江苏农业科学,2007,(01).
[11]金卫根.抚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食用菌,2006,(04).
[12]郭国雄,龙明树,张绍刚.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食用菌,2007,(05).
[13]邹盛勤,陈武.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3).
作者简介:吕金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木材科学、区域经济学。
通迅作者:秦延春,硕士,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食用菌的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