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
【摘要】目的:了解在杭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实习生对助产专业认识的转变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法,通过对10名在杭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学生进行小组访谈收集资料。结果:发现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实习生存在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前景堪忧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提升等问题。结论:呼吁国家重视助产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本科护理学;助产专业;实习生;实习;专业定位
自1928年杨崇瑞开办第一所国立助产学校至今,我国的助产教育经历了由短期培训和高级助产人员培养至中专层次助产教育,受政治因素影响停办,而后逐渐恢复中专教育,向高职高专助产教育转变的历程。相比同时期临床医学和护理学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以及国外高等助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助产教育始终停滞在一个较低的学历层次上。
近年来,过高的剖宫产及会阴侧切率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临床助产士缺乏,助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医院对高学历助产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多。为满足社会需求,个别院校开始尝试开办本科“助产方向”或“助产模块”形式的护理学教育。然而在缺乏助产士职业晋升体系的情况下,助产士等同于护士的考核办法使助产学专业教育特色日益模糊。
本研究通过对10名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实习生进行小组访谈后发现,护理学助产方向的毕业生在专业观、就业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人员在2014年8月至9月间,运用目的抽样法根据研究目的寻找到符合本研究的一名学生后,再通过滚雪球抽样法,共寻找到10位在杭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实习生同意参与本研究调查,受访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1-23岁之间。
研究通过小组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访谈内容为在结合相关文献及征询一名助产专业教师、两名临床助产士以及研究者自身经历的基础上拟定的开放式问题两个:“选择转学助产方向的原因。”“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习经历谈谈对助产专业的认识。”研究者在访谈开始前向所有受访者解释了该项调查的目的、方法及隐私保护等问题,在取得受访者知情同意后开始实施。为保障受访者不受调查者干扰,真实陈述本人的观点,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除了对不确切的表述向受访者及时核实外,对受访者的言语不作任何导向性评论。访谈完成后将访谈内容及时转录分析,以确保较好的信效度。
二、结果
(一)从就业面宽到就业面窄
受访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学生的培养方式多为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从护理班通过填写志愿考试选拔后分入助产方向班。很多受访学生表示,当初选择转入助产班级学习是希望能够增加未来的就业机会。
“我是希望给自己多一个选择。”(S1)
“当时选这个是觉得多学习点多条出路,没想到没路了,现在后悔读了……”(S3)
然而当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后,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就业面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宽阔,目前的培养方式甚至可能削弱学生就业应聘的竞争力,因而对自己毕业后是否能从事助产士工作表示担忧。
“我们以后不一定能当助产士。”(S2)
“现在的医院好像都要专科助产的,大概他们觉得大专三年的(助产专业)可能比本科一年的学得要好吧。”(S3)
“就怕以后应聘单位会嫌弃我们实习科室少,连护士都难当……”(S5)
这种对就业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护理学助产方向实习生对临床实习的积极性及对自身工作能力和岗位竞争力的信心。
(二)实习安排欠妥,实践机会较少
由于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学生实质上仍是以护理学教育为主,仅比普通护理班学生多上了《妇幼保健学》和《高级助产学》两门课程,在校学习期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经验,与普通护理学生下临床前一样,在实践操作上如同白纸,但为了体现助产方向学生与普通护理学生培养上的差别,助产方向学生的实习安排将几乎一半的时间(约4个月)放在了产科实习上。与普通护理实习生相比,在同样的实习时长中,助产方向的学生既不能完全轮转完临床各类科室,也无法仅通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快速提升产科的实践能力。
“在产科实习大概有四个半月吧,具体还没给出安排。”(S7)
“现在把我们安排在ICU。”(S4)
“给安排了两个内科、两个外科,一个手术室一个ICU。”(S3)
此外,由于产科的实习医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本身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除实习生带教外还要负责全国的进修生以及省内多家医院的委培任务,使得实习生临床上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
“只有看的份,不会让实习生实践的。”(S8)
“听上一届学姐说,他们那一届就一个人接生过,还是大晚上。”(S1)
由此可见,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学生虽然比普通护理学生增加了在产科实习的时间,但可能并不能达到实际的实践要求。
(三)不同地区的认可度不一
多位受访实习学生为非杭州地区人士,在访谈过程中表示学校所在地区的医院对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学生认可度高,认为毕业后进入医院成为助产士的机会较大,而在杭州地区似乎认可度不高。
“像我们不在温州就很难找到助产士的工作,只能去病房。”(S5)
“学校附属医院是认同我们的……”(S2)
“在温州的同学根本不用担心(就业),温州的医院都认同。”(S10)
这种在认可度上的地区差异进一步缩小了学生的就业面,降低了学生的流动性,不利于整体提升助产人员的教育层次,也暴露出现行高等助产教育体系不完善,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培养方式在不同地区认同度不一的问题。
(四)专业定位模糊
對于自我的专业定位,多数受访学生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无奈,既觉得比普通护理学生多学了助产相关的课程,在临床及未来就业方面不应等同于护士,又迫于现状,只能以护士身份留在医院就业。
“感觉不上不下的,去病房当护士吧,人家嫌弃很多病房都没实习过,去当助产士吧,别人不收。”(S6)
“可能就是以护士的身份在妇保而不是以助产士的身份,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S3)
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自己不论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还是在进入临床以后的现阶段情况跟普通护理学生没有太大差别。
“感觉在学校里的时候和现在跟她们没什么差别……觉得还是她们学的康复和五官比较实用……”(S9)
从上述两类态度来看,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的实习生对助产专业的认识与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并没有太大差别,或者由于社会的认同度不高,使得原本脆弱的专业观更加模糊和薄弱。
三、讨论
(一)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对助产专业的认同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理学助产方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和认同感。微观层面上的影响主要来自医院对这类学生的认同情况,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情况。招聘单位将这类學生定位为助产士的身份去从事助产相关工作,还是以护士的角色安排岗位,会影响到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看法。
招聘单位对学生的定位受到宏观层面上国家对助产专业建设情况的影响。我国助产专业体系的缺失使得助产士这一专业在医疗和教育领域逐渐被边缘化,医务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不同的地区、单位对助产的认识和认同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到医疗和教育领域对助产士的需求和培养。
(二)学生对助产的认识影响助产专业的发展
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开设的本意是为满足临床需求,提升助产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为高等助产学教育的开办做铺垫。然而在护理学科影响下的助产学教育及缺失的助产士职业晋升体系使得类似助产学教育变得不伦不类,进而导致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观模糊。如此情况下,类似的高等教育并不能有效缓解临床对高层次助产士的需求,反而可能因不成熟的培养体系导致学生在某些理论、技能方面的残缺,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自身职业胜任力的自信,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临床产科的风险及压力。
四、小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在杭的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实习生在自身专业定位方面概念模糊。由于地区认同上的差异性,在杭学生普遍对在杭就业的前景持不乐观态度。实习安排欠妥,临床实习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使得学生对自身就业竞争力感到担忧,也为招聘医院埋下了诸多隐患。
研究者认为,要解决目前类似的尴尬现象,国家应重视助产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助产士的独立晋升体系,明确临床工作人员的各项职责,才能进一步规划高等助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国现代助产教育的奠基:杨崇瑞与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特约)[J].天津护理,2014 (06):484-487.
[2]南雪峰,李英梅.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人为因素分析及助产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29):66-67.
[3]伏裕,张晓.助产技术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