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需要走一条怎样的路?何金华有自己的答案:有志者事竟成。为了追寻儿时的梦想,他用了21年的时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终成一部家电维修的“百科全书”。
姓名:何金华
年龄:40岁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多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电子视像服务行业先进个人”“长虹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度工作突出贡献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长虹控股集团四川快益点电器服务连锁有限公司电视机维修工作室里,高级技师何金华正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零件,从眼镜镜片背后透过的目光,是那样专注。一旁的工作台上,有序地放着镊子、放大镜、仪器、表盘……这些“老伙计”和那些电器零件一道,悄然陪他走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在广元苍溪老家上初中的何金华就对家用电器产生了浓厚兴趣,黑白电视机、老式收音机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上了高中,他又跟着物理老师学习维修电视机的技术,近乎痴迷。
1997年,何金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高中毕业,恰逢外出打工潮兴起,身边不少人都选择去广东、上海等地打工。但何金华却一心想在家电维修服务上闯出一片天地。机缘巧合下,他看到自己仰慕已久的长虹集团在招收职员,欣喜若狂,立即坐上了前往绵阳的客车。
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单位,何金华原以为可以继续学习家电维修技能,但不成想自己被分配到了制造部生产线,每天从事流水线产品的装配、焊接、调试等机械工作。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双手拇指因为每天高达2400次的插排装配工作而肿得无法弯曲。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何金华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对家电维修的热爱最终还是让他咬牙坚持了下去。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能,何金华先是包揽同事家里的家电维修,后来又在领导面前毛遂自荐。经过1年多的刻苦努力,他最终获得领导赏识,被调到了维修部。
全新的工作岗位,仿佛给何金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彩电维修。“电视机维修是个精细活,唯一的要求就是技术过硬。”为了快速掌握技术,他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不断记录、总结,提升技术水平。为了保障生产调试过程中故障机芯板的顺利修复,他还订阅各种电子类期刊、书籍,对书中的电路原理分析及维修方法,结合需维修的机芯电路反复阅读和揣摩。许多令其他维修人员头疼的故障,他总有独特的检修方法。他还把自己摸索的经验编写成维修技术论文发表到《家电维修》《电子报》等技术刊物,影响了大批维修人员。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儿,他很快成为了厂里的技术尖子。
2004年,何金华调入长虹营销管理部技术服务中心从事市场技术支持工作,工作内容由原来的直接维修操作转变为指导、培训他人维修操作,为一线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答疑解惑。面对新的岗位要求,他更加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新产品、新技术。2007年,长虹成立四川快益点电器服务连锁有限公司,何金华先后被任命为公司技术支持处副处长、技术支持组经理。在新的岗位上,他积极发挥个人和团队优势,完成了一项项家电服务技能提升和推动服务行业不断前进的任务,并在职业教育指导、职业技能传承、组织承办劳动技能竞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何金华(右一)向维修技术人员了解Y缓冲板损坏情况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多年来,无论岗位怎样变化,何金华都始终秉持着一颗工匠之心——慢悟细节,打牢基础,传承前辈经验,学习年轻人创新。
有一件事让他至今都难以忘记。那是2007年的一天,公司引进了一台脉冲热压机。包括何金华在内,所有工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高大上”的设备。“不了解功能,也不会操作,简直无从下手。”何金华清楚记得,他和几个同事围着设备面面相觑的窘境。最后,还是他亲自带队到深圳学习设备的使用方法才算解决了问题。这件事让何金华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学无止境,自己掌握的维修知识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在工作中更加刻苦专研,不断给自己“充电”。他在学习中注意到,电视机显示屏维修有两大难点:一是仅0.4毫米厚的屏幕比蛋壳还脆弱,脉冲热压机压屏力度掌握不当,可能导致基板破损。而玻璃基板占电视机近60%的制造成本,如果坏掉,电视机基本就报废了。二是显示屏电极驱动集成电路(COF)的清洗、对应热压难以把握。作为输送电视机信号的关键部件,一个约5厘米宽的COF上就有多达720根如同“神经末梢”的电极。一旦发生故障,会导致屏幕中央出现黑线,甚至黑屏。“这好比绣花,全凭经验和感觉,要求操作者具备极高的手上功夫。”何金华说。为了拿捏好压屏的力度和温度,他几乎把屏维修技术研究基地当做了自己的家。经过无数个昼夜的钻研探索,他先后压了近100张屏,才渐渐找到感觉,并最终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填补了国内家电维修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多年的钻研中,何金华意识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重要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培养技术人才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成员们既可以在这里互相学习讨论、切磋技艺,还可以联合搞技术攻关,特别是在技术课题攻关上更能彰显强大优势。”
于是,2012年,何金华牵头创办了“何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其作为家电维修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他充分发挥自己和技术骨干们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技术攻关等多种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成为了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的“金土地”。工作室在2014年晋升为四川省家电维修服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又被绵阳市总工会授予“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并连续3年荣获长虹公司技能/劳模工作室年度工作一等奖。
陈国城是第一批从“何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走出来的上岗技师之一。2006年,20岁的他自费来到绵阳,参加由何金华主持的一场技能培训。培训后,陈国城收获颇丰,毅然决定留下跟着何金华从事电器维修。工作室成立后,他积极响应,接受工作室开展的相关培训。“何老师的培训是探讨式的教育,没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没有不容置疑的孤傲,像朋友间谈心一样进行探讨,是一种多数人都可以心悦诚服去接受的学习模式。”陈国城说。
几年来,有一大批像陈国城这样的技术人才从何金华的课堂走向社会,像种子一样遍布全国。截至目前,何金华共组织开展针对服务工程师的技能提升培训近50次,总课时近400余小时,培训人员3000余人,其中43人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05年至2016年期间,他累计培训职业技术学校教师1830余人;并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技校合作,开办展定向培训班,累计培养250余人……
“我们整合了快益点乃至长虹的人才、技术、培训等优势资源,除持续研究家电高端维修技术与培育专业技能人才之外,更应注重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与推广,以人才兴企,以技术强企。”何金华如是说。
志向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2018年是何金华进入长虹公司的第21个年头,他依然坚持用那颗匠心追寻着自己的梦想。面对“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他的话语朴实而铿锵:“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将继续在本职岗位上用心沉淀,将家电服务工作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