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琼 吕希安
(昆明市宜良县中医医院药剂科 云南 昆明 652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患者主要以运动障碍、四肢末端对称性感觉为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患者残疾。有研究指出[1],随着近年来降糖药物与胰岛素的使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但其他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成为了导致患者残疾与困扰的主要因素。目前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主要以改善末梢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但效果缺乏针对性。我院对既往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针灸与穴位注射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传导,现将其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5.7±2.5)岁;血糖10.5~24.1mmol/L;平均(16.5±2.0)mmol/L。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5.5±2.8)岁;血糖10.9~23.5mmol/L,平均(16.8±1.7)m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血糖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继续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选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溪、太冲、血海、悬钟进行针刺,手法以插捻转手法,患者耐受即可,待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每次行针2次,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选取同对照组,取一次性注射器1支(规格:5ml),4号半注射器针头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2021410)4ml,穴位消毒后,垂直将针头刺入,得气后回抽若无回血则缓慢将药物注入,每处穴位1ml,1次/d,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
采用肌电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运动神经、正中感觉神经、腓总运动神经、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记录[2]。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结果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分组 例数 正中运动神经 正中感觉神经 腓总运动神经 腓总感觉神经对照组 40 46.7±2.8 44.0±2.9 45.1±4.3 40.3±2.7观察组 40 50.8±3.5 47.2±3.3 52.3±4.0 44.5±3.7 t 8.18 6.51 10.96 8.20 P 0.00 0.00 0.00 0.00
现阶段对糖尿病周围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并不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血管免疫自身代谢及氧化应激等造成。当自身糖代谢发生紊乱后容易造成神经细胞渗透压异常,血管阻力发生变化,加重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随着电生理检查的不断普及,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确诊率也随之提升,但现阶段的治疗药物有限,无法有效的降低疾病造成的致残率。
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将针刺、穴位、药物共同作用后达到治疗的目的,将足三里选作总穴进行治疗,属于阳明胃经的合穴。临床研究发现[3],针刺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糖代谢,同时减轻糖尿病抗,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还能借助NO浓度对患者的周围血管舒张情况进行调整,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穴位注射不仅具有针刺的所有效果,同时还能调节血气、改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通过穴位注射能有效刺激末梢神经,对周围神经的血管进行营养,逐渐恢复肌肉的功能。丹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与释放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微循环,加快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4]。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正中运动神经、正中感觉神经、腓总运动神经、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1]刘惠娟,曾菊,魏爱生.探讨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34(4):708-710.
[2]韩豆瑛.黄芪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27(7):117-119.
[3]陈琪.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7(23):3537-3539.
[4]辛奇遥,丘燕燕,杨劲松,等.穴位注射联合经方口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26(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