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 张珊 吴虹刚 张道宝
(1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2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临床上,大面积脑梗塞是因为颅内动脉主干闭塞,进而促使该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出现严重缺氧、缺血现象,形成严重脑水肿后引发的颅内压增高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急性脑疝[1-2]。该疾病起病急,且会以较快的速度进展,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致残率、致死率较高。该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及时寻找一种有效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获得了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于2013年8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选取78例,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9.02±6.29)岁,共39例,男性30例,女性9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0.09±6.03)岁,共39例,男性28例,女性11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常规大骨瓣减压术):给予患者全麻,然后再行常规脑梗塞不同部位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包括颞顶、额颞、枕大骨瓣等部位。
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颧弓上耳屏前1厘米的位置做出一个手术切口,在蝶骨脊外将骨瓣打开之后,对其进行1/3咬除操作,以此来将对侧裂血管的压迫程度减轻,凸出颞叶与额叶,向前方将正中线作为起点,向前一直到前额部发际线,在帽状腱下对皮瓣进行剥离处理,将颞浅动脉主干保留,对骨瓣进行游离处理,在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厘米,将骨瓣打开之后,磨除蝶骨嵴外1/3;从颞前部开始,将硬脑膜切开,将顶叶、颞叶与额叶充分暴露出来,将脑血管周围的蛛网膜广泛分离松解,在缺血脑组织表面平铺颞肌瓣,减张缝合硬脑膜缘与颞肌边缘。完成手术后,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对其进行神经营养药物、脱水等常规治疗。
(1)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以及术后14天时的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肢体运动、语言反应与睁眼反应3项,总分在3分~15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4天时的脑梗塞病灶面积。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P<0.05时说明差异明显。
两组术前GCS评分对比,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7天以及术后14天的GCS评分均逐渐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GC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GC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天 7天 14天对照组(n=39) 5.23±0.23 4.65±0.53 5.92±1.68 6.32±1.46观察组(n=39) 5.36±0.12 4.69±0.50 7.69±1.47 9.99±2.68
两组患者术前的脑梗塞病灶面积对比,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4天时的脑梗塞病灶面积均有所减小,其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塞病灶面积对比(±s,mm2)
表2 两组脑梗塞病灶面积对比(±s,mm2)
组别 术前 术后14天对照组(n=39) 75.63±1.26 69.98±1.36观察组(n=39) 76.02±1.35 50.25±1.22
临床上将脑梗塞范围达到大脑半球1/2~2/3的脑梗塞定义为大面积脑梗塞,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方式包括保守治疗、标准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减压术等[3-4]。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分别应用了标准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结果显示相较于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脑梗塞病灶面积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知相较于传统骨瓣减压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小脑梗塞病灶面积。究其原因,这可能是因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采用了脑部侧裂静脉减压方式,对硬脑膜进行去骨瓣减压操作,能促使患者脑部静脉回流量提高,防止因为血液回流不顺畅而造成静脉血栓,术后脑梗塞再发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1]荣向辉,吕霁.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8):75-76.
[2]段飞,王国飞,赵虎威,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7):1071-1073.
[3]朱泳鹏,杨太生,张良,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S-100B、血糖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66-69.
[4]刘陆.标准大骨瓣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在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