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茶后
——Bonet最先汇集分析卒中病例

2018-06-07 06:25张和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行医墓碑病理

张和

瑞士人Theophile Bonet(1620-1689,图1)是医生和早期的病理学家,以出版了一本汇总了3000例患者病理的巨著而闻名于医学世界。

Bonet对卒中的贡献是打破传统的单一新病例报道模式,首次大规模的汇集和分析已/未发表的卒中病例,总结疾病规律,开启了卒中临床观察结合病理发现的研究时代。

1679年,Bonet在世界上首次出版了一本系统的病理解剖书——《墓碑,实用解剖学》(Sepulchretum sive Anatomicum Practica),内含3000个尸检病例,长达1700页,引用了400篇文章(图2)。

这本书的卷一是脑部疾病,卷二是胸部疾病,卷三是腹部疾病、糖尿病、淋病等,卷四是发热、肿瘤、骨科和痛风。包含的病例从古希腊到16-17世纪,文章佐印旁征,包罗万象。

Bonet历史性首创的病理解剖巨著影响了整个欧洲,促进了医学发展。几乎百年之后,意大利的病理学巨匠和卒中祖师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1682-1771,图3)1761年才在《墓碑》的基础上,采用类似Bonet的病例汇集模式,写出了现代临床病理学《疾病的部位和原因》(De Sedibus et Causis Morborum)一书,取代了它的地位(图4)。

图1 Theophile Bonet

图2 《墓碑,实用解剖学》著作

图3 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

在《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中,Morgagni高度赞扬了Bonet的书:《墓碑》收集全面,按解剖和疾病分类,把3000例病例融为一个整体,使得过去无数纷乱不堪、毫无关联的病例报告,变成有规律有临床意义的佐证。

图4 《疾病的部位和原因》著作

Bonet大规模收集过去的尸检报道,结合临床观察重新分类,寻找疾病的规则,开创了现代医学研究的先河。

汇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在当时只有Bonet想到并实施了。现在所有的医学综合分析文章,尤其是所谓的大数据处理,应该都是Bonet医学思想的继续。

想起宋人邵尧夫在水浒传的开篇: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Bonet的历史性巨著着重展示了16-17世纪的尸检报告,按疾病和症状分类,含内科、外科和药理学,既有传统医学理念,也有同时代理论进展,尤其强调神经病理。

B o n e t出身于一个法国医生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他因为信仰新教(Protestantism),在宗教压迫中逃到瑞士。Bonet在欧洲多地求学,访问游历,1643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23岁的Bonet先在日内瓦行医,后来去了纳沙泰尔(Neuchâtel)城,在1656-1666年间行医有成,并且成为Longueville爵士(亨利二世)的私人医师。

行医顺利、收入稳定、背靠贵族、有闲研究,同时,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益于Bonet的学术探索。Bonet喜欢做笔记,既保存了他对古今文献的评判,又收集了大量的百科书一样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在Bonet之前,文献中有许多卒中个例报道,学者们根据不同观察角度,各抒己见,互有侧重,如盲人摸象。Bonet突破了上述的千年传统研究模式,汇集总结前人和同行的发现,把解剖结果与临床观察相结合,尤其是在思想理论上独立求新。

在学术上,思想和理论的改变是最艰难的。

比利时的解剖圣人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在解剖上挑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教义;英国的William Harvey(1578-1657)展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Bonet推出独立的卒中理论思考则更难,也更缓慢。

17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理论逐渐没落,临床观察与传统医学理论相逆,但是又没有新的理论指导。一筹莫展之时,Bonet收集了几乎所有的而且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头绪、互不相关的病理资料,然后按症状和不同疾病分类,找出规律,推断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理清一条新的医学思路,功德无量。

Bonet还是个高产作家,在1668年出版了第一本书——《医生》(Pharos Medicorum),评论了当时的文献和医学实践;1682年又出版了扩充版——《水星,行医指南》(Mercurius Compilatitius sive Index Medico-Practicus)。随后,他又出版了《北方医学》(Medicina Septentrionalis Collatitia),收集了丹麦、英国和德国医学界的报道。

不幸的是,Bonet 50岁时出现了失聪,无法行医。之后,他将全部精力用于写作,完成了病理学历史上第一本巨著《墓碑》。Bonet也因此成为病理解剖学的鼻祖之一。

16世纪,Jean Francois Fernel(1497-1558)在1544年发表了《医学全书》(Universa Medicina),描述了1例脑中有血块的卒中病人。

17世纪,Johann Jakob Wepfer(1620-1695)1658年在《卒中历史》(Historae Apoplectirum)一书中描述了4例脑出血病人,使Wepfer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脑出血是卒中的人。

在《墓碑》第一卷的第二部分,Bonet列举了70例卒中病人,是当时文献报道中最多的病例,使人们对卒中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病理改变第一次有了全面的了解。该书还总结了卒中病人的病理发现,揭示了相关的症状学、病理生理学、病因学和当时的主要治疗方法。

可以说,Bonet的历史性病例巨著,尤其是其中的卒中和偏瘫病例,对推翻古罗马医生

Claudius Galen(129-200)统治医学界1500多年的“四行”和“元气”学说——卒中是因为冷痰和黑胆汁在脑室淤积的推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8世纪,Bonet的巨著发表百年之后,Morgagni的《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书则是埋葬Galen理论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这本书中,Morgagni继承和发扬了Bonet的精神,提出以器官为基础的卒中理论,在病理上否定了Galen的“四行-元气”学说。

在尸检的基础上,Morgagni提出卒中的两个分类,一是出血性卒中,二是浆液性卒中(尸检时脑部有大量液体)。

但是历史证明,理论的改变并不直接导致临床行医的改变。卒中治疗的改变需要更换至少一代医生(在政府主导下可以缩短这一进程)。所以,虽然Morgagni更新了卒中的病理理念,认识到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然而在治疗上人们仍然沿用希波克拉底和Galen“四行-元气”学说的放血疗法,直到300年后,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放弃这些治疗。

Bonet对医学的另一个贡献是最先描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Bonet发现了肺气肿、肺扩大,认为这是呼吸困难的原因。在《墓碑》一书中,Bonet使用了Voluminous Lungs一词来形容肺气肿。

回顾Bonet一生,他为医学做出3大贡献:

一是身为病理解剖先驱,出版了第一本系统性病理解剖专著《墓碑》;二是发现COPD;三是首次大规模汇集和分析卒中病例,结束了传统的单一病例报道、各抒己见的时代,临床结合病理,为后来的卒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因此,Bonet与瑞士医生Johann Jakob Wepfer、英国医生和解剖学家Thomas Willis(1621-1675)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领导了17世纪的卒中研究。

然而与Wepfer和Willis在卒中界如日中天的盛名相比(比如欧洲卒中奖以Wepfer命名,美国卒中奖以Willis命名),Bonet似乎落入凡尘,默默无闻。希望此文能还给Bonet一点应得的荣誉。

送给Bonet一首魏晋时期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猜你喜欢
行医墓碑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本书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跟踪导练(二)5
清明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清明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