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词。
《中国信息化》本期封面报道特地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理事长陆倜教授、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主任张云泉等多位专家,帮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自主关键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困惑与期待。
刚刚过去的4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词。
4月20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在互联网以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深度改变并全面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的当下,习近平对核心技术的着重强调,提出了明确的解题思路,为网络强国建设确定了更为清晰的目标。
在两年前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也说过同样的话。由此可见,在核心技术问题上,中央层面的态度一以贯之,关键就在于要在更广的范围内统一认识,在“遵循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曾强调过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多次提到要掌握核心技术,并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保障取得不俗成绩,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先锋的数字浪潮风起云涌,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2.9%。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中,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上的短板是最大的“命门”,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是补短板的关键。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不管是芯片、高性能计算、操作系统。自主关键技术都离不开,制造、应用、生态等关键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应用和生态层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国产操作系统广泛用于党、政、国防、银行、公安、交通、电力、石油、教育、旅游、制造等诸多场景。中标软件副总经理李震宁说:“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订机票、火车票、酒店,都是通过运行国产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完成的;银行和民航等领域的重要业务,也逐步迁移到了国产操作系统上。”
在生态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4月24日表示,我国将集中力量解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构建能力较弱等“卡脖子”问题,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全力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他表示,工信部将深入实施软件“铸魂”工程、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
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核心技术都包含了“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任何环节上的断裂都难言成功。也正因如此,作为大国重器,核心技术的突破既是国家事也是企业事,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国信息化》本期封面报道特地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理事长陆倜教授、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主任张云泉等多位专家,帮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自主关键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困惑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