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常识科中价值观教育特色与启示

2018-06-06 09:30李栢和
中小学德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常识价值观香港

李栢和

摘要

面对社会价值观念多元而复杂的环境,香港通过设立常识科课程与其它课外教学活动配合开展价值观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定位核心化,将正面价值观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体课程改革框架内;在学习内容上,通过六个学习范畴与三大学习领域渗透价值观培养目标;在教学策略上倡导运用生活事件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策略的生活化。同时,也存在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回应不足,缺乏明确的教学模式建议等不足。这些为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关 键 词

香港小学常识科;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4

21世纪初期,香港开始进行全面课程改革,其中重点强调了价值观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从小学至高中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正规或非正规课程,力求达致帮助学生树立正面价值观的目的。以小学阶段为例,香港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设立“常识科”课程与其他相关课外教学活动配合开展。踏入新时期,为更好回应本地、区域以及全球各方面急剧的转变,香港教育局认为各学校在持续及深化现有课程改革所取得成果的同时,需对课程规划作出进一步更新。对于常识科,教育局提出需继续维持其开放而灵活的课程架构,协助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国际视野。201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简称“CDC”)配合2014年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下称《基础教育课程指引》)相关内容,再次更新《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下称《常识科课程指引》),详述了课程持续更新背景下常识科的发展方向,并就学校课程规划、学与教策略、评估及学与教资源等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科教学及对不同学习领域和学科层面课程规划的认识与理解。本文以香港小学阶段常识科课程为研究对象,明晰其价值观教育的本土特色,希望对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有所启示。

一、香港小学常识科价值观教育推行特点

香港小学常识科于1996年在全港首次推行。它旨在引导儿童加深认识自我和他们所在的世界、以及人类、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常识科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奠定科学教育、科技教育和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三大学习领域的知识基础,渐次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与共通能力,是香港小学阶段进行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推行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特点:

(一)定位核心化

注重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香港中小学整体课程改革框架范围内,将其视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建议全港各中小学应采取全校参与的方式继续深化价值观教育,主要培养七种首要的价值观和态度,即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和关爱。[1]其次,常识科作为涉及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三个学习领域的综合课程,其课程设计着重学生整体而非零碎的学习经验。从《常识科课程指引》历次改版中可发现,CDC一直强调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在每次新课程调整中都加强了与情意发展相关的学习元素,包括各种处理情绪及培养学生对本地社会与国家归属感的认识。根据《常识科课程指引》,有关价值观的学习正是常识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共通能力构成本科的课程架构。

这一核心定位也体现在常识科本身的宗旨之中。《常识科课程指引》对新课程的宗旨作了如下界定:常识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1)保持健康的个人发展,成为充满自信、理性和富责任感的公民;(2)认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所担当的角色及应履行的责任,并关注共同福祉;(3)培养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并致力贡献国家和世界;(4)培养对自然及科技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了解科学与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5)关心及爱护环境,实践绿色生活。[2]

可见,新课程的整体目标都是以培养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自然社会和环境不同层面的正面价值观为本,借由整体课程模式来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其本质正是一种价值理念至上的德育教学模式。

(二)内容具体化

常识科课程体系灵活,能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习多元知识。在《常识科课程指引》中,常识科课程被分为健康与生活、人与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社会与公民、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了解世界与认识资讯年代六大学习范畴。这六个学习范畴与三大学习领域中价值观培养的课程目标紧密结合,通过学习范畴的课程组织作用,将有關价值观培养目标渗透在小学常识科课程相关的学习范畴中,使得香港价值观教育的学习内容得以清晰具体化。

现阶段,香港价值观教育在常识科中的每个学习范畴都分为两个学习阶段。这两个学习阶段是每个学习范畴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不同学习经历,亦是一个学习深浅转变的过程。它反映了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目前,《常识科课程指引》规定的价值观教育学习重点具体见表1。

(三)策略生活化

常识科本身是一门讲究与生活情境相关联的课程。《常识科课程指引》提出了运用生活事件为学习情境推动价值观教育,即透过讨论、分享、反思等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课题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及处理事件的能力。通过融合所选生活事件和对应教学目标,将七大价值观和态度垂直贯通于各生活范畴之中,继而能实现价值观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的一体化,及实现品德教育真正的最终实践化。[3]这里,以学习范畴中的“社会与公民”第一阶段学习课题之一“认识不同群体,关爱共融”为例,作一说明:

课前预习:学生收集有关自己国家或家乡的背景资料,如国旗或地区标志、节庆、衣着及饮食文化。学生亦可透过访问家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课堂活动:1.学生互相分享有关自己国家或家乡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和群体的认识。2.教师让不同国籍的学生分享他们在香港生活的经历和感受。3.教师将不同的情境卡给予学生,让他们透过小组讨论、聆听和沟通,学习与不同人士相处时应有的态度。4.参考“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少数族裔人士”的资料,了解香港的情况。5.总结: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各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别人,互助互爱,使校园生活更愉快。

课后延展活动:学校举办“文化日”,让学生穿着代表自己国家或家乡的衣服或将一些有趣的事物带回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如歌谣、小游戏等。

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学与教策略,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作为学习主题,将学习与个人成长经历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感官学习、经验分享、阅读写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别人的困难和感受,从而学会尊重别人和接纳不同意见,并学习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处理问题。

二、香港小学常识科价值观教育推行的启示

整体上,香港小学新常识科课程对价值观学习的重视切合社会需要、配合时代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社会在资讯年代的急速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及复杂的现实,新课程考虑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没有在价值及态度学习的规划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面对价值多元和纷杂的生活情况,解决因价值冲突和矛盾造成的迷茫和困惑。虽然常识科课程在生活事件上的选材明确了本科课程在价值学习上的取向,但对于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件,培养学生正面及积极的价值观,并未提出清晰的教学模式。这容易造成课程教学过于“生活化”而缺乏一定的观念输入,造成价值观教学空泛化。换言之,价值观教育同样需要解决好意识形态与学科知识输入之间的平衡性。

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学生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是极为重要的。[4]笔者认为,现时期的价值观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主题单元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面对不同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多方面的证据,继而论证这些证据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然后,从多角度了解和分析不同立场所提出的理据,对其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批判,可以间接映射出学生个人的所思所想。价值观的建构不是简单的线性变化过程,而应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进行纠正,从而更有效地达成价值观学习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世界一直被考试所主导的“学校课程”所包围,中小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更是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学习范畴。面对这一窘境,不少学者和教育学家一直致力于探讨如何将价值教育的学习内容融入正规课程中,并尝试进行多种教育改革。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香港小学常识科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推行方式为当前的德育方式改革提供了诸多借鉴。

首先,注重以现有课程作为理念发展的基础,通过缔造更多的学习空间或情境,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统整课程设计模式。即以社会需求界定什么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再以此作为订立学习目标的依据。换言之,教师须订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尽可能为学生设计与安排合适的课内外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持续深化所学价值观内容,并扩展至课室以外,在最真实的情景中探求知识。

其次,整合由不同学习范畴所组织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机会结合知识、价值观与能力的学习,通过综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化的学习历程,加强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的有效互动与衔接,更好培养学生在情意方面的个性发展。学生通常都对日常生活事件或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供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从多角度思考的新材料。比如,学生可通过专题研习与科学探究等活动,联系和运用所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具综合性。

再次,优化学生为主导的全方位学习服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独立体,各有不同的价值观认同能力。[5]教学过程亦是一个“观念相冲突”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文化背景等要素,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示,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发展学生明辨思考的能力;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灵活地按学生的能力、专长、兴趣分组,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整体表现给予具体和持续的回馈,以协助学生改善学习。

最后,加强学习资源配套与支持力度,更新知识内容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保证。[6]现代教学处于一个自主而灵活开放的学习时代。因此,教师应善用媒体资源、图书馆资源和教师资源等工具,以探索新内容、概念、资讯及意念,运用便利的电子工具直观展示价值观内容,让学生更生动地去建构认知,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其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七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EB/OL].https://cd.edb.gov.hk/becg/schinese/chapter3A.html#s3.3.1.

[2]香港教育局.小學常识科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EB/OL]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GS/GS_KLACG_P1-6_Chi_2017.pdf.

[3]左璜,刘琼,吴颖民.新世纪香港地区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6(11):68.

[4]张诗雅.深度学习中的价值观培养:理念、模式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2):69.

[5]杨进华.探索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新方式[J].基础教育参考,2014(11):13.

[6]Character&Citizenship; Education[EB/OL].(2013-10-24)[2016-06-02]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常识价值观香港
我的价值观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香港ifc商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香港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