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文
摘 要
体验学习不应局限于品德课堂而应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前,围绕学习主题引领学生通过生活调查展开体验,赋予体验以丰厚的生活基础;遵循儿童天性采用适宜的体验活动,从而提升课堂体验的活力与深度;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促成道德体验的内化与提升。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2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验学习早已成为品德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方式,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但是,课堂上热闹的体验活动和学生貌似被触动的情感,并不意味着这种体验就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能力。体验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本身,而要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由此,才能让体验更有深度,真正成为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一、课前调查:丰厚体验的生活基础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只有在亲身参与中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习主题设计课前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课前体验,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四大件的变迁”是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第一课“春天的故事”(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四大件”是非常陌生的事物,直接进入课堂学习难以激发其体验热情。为此,教师在上节课结束后,先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孩子们:“大家有听说过‘四大件吗?”“大家知道30、40年前,人们心目中的‘四大件是什么吗?”……陌生的名词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借此,教师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整理后制作成课前调查表,以调查采访的方式向家中老人和父母探寻答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和同学们自主交流访问结果,带着新问题或新“知识”回家向长辈再次请教,或讲述别人家的“四大件”。
如此,学生在课前围绕“四大件”展开了生动的生活调查,通过家长和老人的生动讲述,对“四大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与同伴交流,又获得了更多关于“四大件”的故事,并在和家人的进一步交流中加深了对生活变迁的感知和认识。这样的“亲历体验”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和表达分享的愿望,为即将到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体验基础。
二、课堂活动:提升体验活力与深度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其生活和学习就是一种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1]遵循儿童天性,让课堂体验真正由其自身的探究欲望所驱动时,才能使儿童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儿童由此获得的道德认知才更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才能真正指导其生活。
例如,“让我们学会合作”(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是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的第三个学习主题。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合作并不陌生,孩子们在日常游戏和小组学习中都“认识”过合作。如何学会合作,享受合作,真正用“合作”指导自己的生活,才是本课的重点。
为此,教师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比如,让孩子们分组开展“千里运球”“搭纸塔”等小游戏。孩子们活动热情高涨,提出要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成绩更好。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了二人三足游戏。孩子们在赛前为分组、游戏规则等产生了一些争执,教师及时引导孩子们协商解决。游戏过程中,获胜的小组喜悦不已,而有些失败的小组则出现了推卸责任、相互指责的现象。借此,教师引导孩子们反思和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展开比赛。
经历了这样的“合作”体验过程,孩子们对于合作的方法和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一些孩子还主动为自己推卸责任的行为道歉,指责别人的孩子也争着向对方道歉。这样的体验尊重儿童天性,极大丰富了儿童的情感。它帮助儿童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儿童由此获得的道德认知和感悟更加生动而深刻,必将指引其日常行为。
三、课后延伸:促成体验的内化与提升
品德与社会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课堂所获得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展开生活实践。由此,延伸课堂体验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直面问题,将体验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合理购物ABC”(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是“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一单元的第三个学习主题。这一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导行”价值,让学生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的物品,学会文明购物,并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都指向学生的“生活行为”。因此,本课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合理购物”中践行道德认知,锻炼生活技能,提升生活能力。
为此,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分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走进社区的超市和附近的小商店,进行调查、访问;根据家庭的生活需要,在家长的指导和建议下,购买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在活动反馈中,孩子们交流了自己的购物体验。他们或是“发现”购物知识真有用,或是分享自己的购物小窍门;有孩子感慨,做一位精明的消费者也不容易;还有孩子们认识到一件商品流入市场要经历复杂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劳动的伟大,表示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体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更丰富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而经由实践检验而获得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的道德生活。
体验学习最终要指导學生的生活,唯有立足学生生活,引领学生不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促成其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8):20.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小学
广东广州 51022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