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庭 王福华
摘 要
“美好教育”既是时代呼唤,也体现教育改革的趋势。既尊重儿童天性,拒绝异化,致力现实发展,更放眼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它批判与建设同存,开放汲纳,合力共进。“美好教育”的实施,把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传承传统与开启未来相结合,课堂增效与课外拓展相映衬,成就师生的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美好;教育;发展;统一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发出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时代强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包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什么是美好教育,怎样成就美好教育,是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1]
一、美好教育的内涵
美好,意为“好的,人们所喜爱或向往的”。[2]美好教育,即“美好”和“教育”的合体,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愿景:既达成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之目标,又促进民族兴盛愿望的实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美好教育诚如其名,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最质朴的追求:让每一个孩子美好地生活在当下,使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美好教育具有如下特质。
1.致力现实,放眼未来
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应该是着眼学生的可能性,着力现实性,从关注学生的现实性走向开发学生的可能性,回归教育的本义和真义。[3]人成人成才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立足现实向可能性进发的过程,是人既“成其所是”,亦“成其所非”的过程。美好教育彰显人成长的历程:立足学生当下成长环境的现实性,充分利用环境的优质资源,促进每一个个体温暖、快乐、充实地成长,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正能量,收获更多引以为傲的硕果。同时,美好教育更放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并欣赏每个孩子的天赋,优化现实条件,创造更多合适的平台,挖掘个体潜能,引导每个孩子怀惴梦想,坚定前行,这是美好教育重要的特质。
2.尊重人性,拒绝异化
美好教育的另一显著特质是尊重人性,拒绝异化。工业化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的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功利化倾向:人是生产力的要素,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目标的手段,其价值大小僵化地等同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多寡。这实际是无视人的情感需求,把人异化为社会大机器上的零件,在这种观念指引下的教育倾力培養学生的生产技术,以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教育实质已背叛人类“天性”,导致现代人诸多的心理问题,使人类异化。美好教育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它立足儿童本体,尊重孩子天性,关注学生个性,引领每一个生命有尊严地成长。美好教育对人性善有着信仰式的坚定,正视实践的复杂性,用智慧化解困境,拒绝异化,坚持以真教真,以善导善,以美促美,使每一个生命都能领略到成长的快乐与充实。
3.开放汲纳,合力共进
美好教育还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系统,它与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形成积极的互动合作,引导社会力量走进学校,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广阔舞台,形成合力共进的美好态势:学校因社会丰富的资源汇入而获得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学生因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而培育了核心素养,社会则因学生有组织的活动介入而显得更有朝气和活力。美好教育正是基于对传统封闭式校园教育的弊端进行反思批判,着力重构开放式校园,与家庭、社区等资源整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等方式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引导家长确立正确家教观,净化社会风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进的局面。
二、美好教育的实施
华南师大附小位于大学校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办学设施和人文氛围,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充分彰显了美好教育的本质,附小师生的学习生活充实、温暖且幸福。
1.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统一
教育场域中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前者是发展的主体,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核心。后者漫长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前者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师生关系应是互惠互助的教学相长关系:学生成长的复杂性刺激并挑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使教师保持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帮助他们更有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充实地成长,从而推动实践优化,使改革向着更和谐美好的方向前行。美好教育,能充分地体现师生互惠式的教学相长关系。
近年来,华师附小的德育工作围绕十二个“学会”(即学会守纪、宽容、学习、自主、锻炼、自护、诚信、合作、助人、感恩、环保、创新)展开,并将之作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幸福人生奠基。学校通过不同形式,如评比温馨且个性化的课室,培养整洁文明的习惯。建设书香校园与班级图书角,通过班级读书会、读后感写作比赛、读书演讲比赛、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少年评选等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培育高雅气质。评选“十佳学生”,引导学生超越自我等。
与此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这些技巧,形成核心素养,成为不少教师的研究课题,而他们在研究中的偶有所得,即能改善教育效果,优化教育生态。比如学校常规性的“青蓝工程”目的是促进教师以身作则,做终身学习的楷模,努力追求更精湛的专业水平。如此,“一师一优课”“一师一微课”等主题,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浪潮中老师的激情和奋进,给他们更多正能量感染。
美好的教育就是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融汇其中,使师生双方的学习与生活都显得充实愉悦,都感受到进取求知的乐趣。
2.传承传统与开启未来相结合
美好教育既要持续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当下最优化的成长,更要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为潜能的挖掘提供更好的环境平台。为此,学校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美好教育的理念:传承人类知识精华,培育创新能力,奠定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除了落实国家课程外,学校近年来开发了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经典吟诵”、国画、书法等,定期举办“汉字竞赛”“我会诵”“新生开笔礼”等活动,用民族文化的精华滋养孩子身心。2017年9月黄曦玥同学获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即是学校传承经典文化成效卓著的一个显例。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从小确立“科学强国”梦想的核心内容。从航模车模建模的设计,到机器人和3D打印,创新类综合实践课程的常规性开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为学生的潜能挖掘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展示学生成果,为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供了平台。从DI创新思维竞赛,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少年儿童发明奖,持续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才能,效果显著,学生迄今累计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多项荣誉。“手机直播课堂”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更是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未来教育的趋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想象与参与。[4]
强健的体魄和意志、合作精神和团队荣誉则是“华师附小少年”的特征。学校阳光体育工程落实非常到位,体育节、“飞人杯”赛、广播操及“跑操”竞赛等活动一直蓬勃开展,有效培育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走进华师附小的校园,典雅的书香气息,奋进的时代氛围,可谓随处可感。学子举止文明,朝气洋溢,散发着当代少年特有的激情、进取气质,让人感到美好教育正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3.课堂增效与课外拓展相映衬
美好的教育需要关怀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要把课内与课外融合起来,课内传授学习方法与思维技巧,课外引导学生把世界当教材,活化知识,实践技能,拓展视野,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一直坚持“课堂增效、课外拓展”的教改目标。如“一师一优课”“一师一微课”教研活动聚焦“课堂增效”专题,各科组积极研讨实践,推广有效经验,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与提升课堂效率相辉映的是课外拓展引导。华师附小一直注重引导学生把世界当教材,在实践中感悟,使童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大队部坚持开展“走进社区学感恩”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培养关注社会及责任担当意识。每年定时组织军训、学农、祭祀先烈等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品格,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独特的办学資源条件,学校还举办“走进高校学科技”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实验室或校办企业参观,观摩各高校院系本科生的课外科技作品展,与大学生交流沟通,了解研究与创造的过程。另外还走进高校物理实验室,与大学生一起听导师的实验课,在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与使用之余,还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验,体验探索的快乐。这使得学生眼界大开,激情四溢,研究与探索的火苗被点燃,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使学生们的童年更愉快、更充实。美好教育理论与行动带来了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美好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愿景,一个响亮的教育口号,更应成为每一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美好教育将直面当下的现实,反思、批判并摒弃不符合人性的教育行为,积极寻求理论指引,在实践中潜心探索,寻求变革的适切性,使建设与批判同行,理论与实践互证,让现实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美好。美好教育成就师生的美好生活,最终成就教育的美好,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而美好之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营造更美好的校园[J].人民教育,2017(23):5.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83.
[3]成尚荣.从关注学生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J].人民教育,2009,(8):25-27.
[4]黄蔚,刘盾.手机教师网按下教育扶贫“快进键”[N].中国教育报:2017-3-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