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钰珩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远,人们在不知不觉间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但也在渐渐地忽略科技双刃剑所带来的风险。当今的科幻电影,越来越成为科技风险预警的重要角色,成为公众认识科技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伴随着传媒时代和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效果越来越真实的科幻电影对科技风险的预警作用越来越凸显。场景化、生活化和角色化的设计,让即使远离科技风险和科技灾难的公众也能“切身”感受到科技的负面作用,通过科幻电影传递科技风险观念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技风险 预警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236-02
科学技术的快速高度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但科技所带来的后果也因为科技的复杂性日益难以预测与控制。科技在带来巨大福祉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潜在威胁。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是加工后的生活映象,集中反映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最好的一面镜子。对于风险及其灾难性后果来说,更是如此。绘声绘色的描述总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 科幻电影与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识
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就是一个时刻感受到风险存在的人,地震和核污染的发生可能带来的威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因此,他准备有应急背包、制定了逃跑路线、有明确的灾后行为手册等。这样一种极端化的行为方式,本意是通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情设计增加剧目的观影体验,但细想起来也有其道理,因为每个人由于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导致其对科技风险的理解和体会不一致,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选择。
提高公众对科技风险认识的路径有很多,如专家公开课或主题演讲、新闻传播、科技灾难事件纪录片等等,每一种路径都有其功能,是不可取代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发展,使得不同的路径在当时的技术特征中的效用有所差异。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具有极强视觉冲击效果的科幻电影,在科技灾难的揭示方面是无可替代的。在图像时代,看到“未来”变得更容易了。
2012年,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风靡全球,引发了公众关于“世界末日”的大讨论,其热烈与严肃程度,甚至引发了个别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一度让包括NASA、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众多科学机构都做出了认真回应。当前关于最为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有诸多的专家学者(如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尼克·博斯特鲁姆)和科技企业家(如埃隆·马斯克)等公开表达了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的风险感知,如博斯特鲁姆成立了人类未来研究所、并不断地向公众表达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马斯克向37支团队发放科研基金研究阻止杀人AI的出现,等等。关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风险、社会风险的科幻电影更是数不胜数,如《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西部世界》《终结者》等等,讲述的都是人工智能给人来带来的恐慌和灾难。对于公众而言,在一个视觉化的传媒时代,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3D科幻电影,是人们认识科技风险的主要路径。
2 科幻电影对科技灾难生成机制的揭示
2014年河冈义裕的超级病毒研究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世界各国争相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引用了《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的故事情节,类似的还有《未来水世界》《天地大冲撞》《后天》《哥斯拉》《超级战舰》等等,从气候变暖、陨石撞地球、极端天气、核辐射、外星人入侵的不同角度,展示了对于真实社会中类似科技灾难事件的生成过程。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准确理解,是要建立在较高的教育背景基础之上的。而随着数以百计的细分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出现,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于把握前沿科技潜在的风险,已经显露出不足,这从很多大行于世的科技流言可见一斑,即使是所谓的精英阶层,也会在面对一些包装精致的科技流言面前不堪一击。因此,对于科技灾难生成机制的正确解释,就显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少数专家学者、电影导演、高端智库等掌握媒体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已经在尝试利用科幻电影来传达潜在的科技灾难。上文提到的《生化危机》,就描述了一个基于医疗用途的“超级病毒”是如何被濫用于军事领域,而后从实验室泄露,进而造成了人类毁灭性灾难的整个过程。如果没有《生化危机》这样的电影,很难想象人们会如此主动地去关注病毒实验室的安全级别和生物武器可能造成的潜在灾难。
3 科幻电影引发的对于科技风险的反思
科幻电影天生就有关注科技风险的基因。1895年诞生的《机器屠夫》,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1920年知名的《大都会》问世,说的也是人类与智慧机器的冲突。事实上,从《银翼杀手》到《黑客帝国》系列,再到《机械公敌》,人与机器、人工智能由于深度互动和依赖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风险直至人类的生存风险,都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以AI(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的角色定位,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彻底的好人”和“彻底的坏人”两种角色。在《机器管家》《人工智能》《机器人瓦力》《星球大战》等影片中,AI(或者说机器人)以一种可爱的装扮出现,协助主角解决问题,烘托影片气氛,营造喜剧效果等等,而在《终结者》《机械公敌》《机器人叛变》《西部世界》等影片中,机器人大都又是以一种反面的角色存在,屠杀人类,制造世界末日。更复杂的是,“彻底的好人”和“彻底的坏人”也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最典型的则是《机械公敌》里的设定,人类在一个主要由机器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里,当机器人自主理解人类为其设定的三大法则(或称之为三大定律)时,本来保护人类的信条,就成为了灭绝人类的合理理由。这些有思想深度的影片,也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人工智能科技风险的反思。
再典型的,如《后天》所引起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讨论,以及由《2012》所引发的全球关于世界末日的大讨论,尤其是《2012》所暗含着的玛雅日历和世界末日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们对于电影叙述内容的半信半疑,在意识到相关的末日到来可能引起自己生活的改变之后,开始关心直至参与到这样的讨论中来,从NASA对“世界末日”的郑重回应,我们可以看出《2012》的故事对于美国社会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12》这部电影,改变了不少人对世界末日的认识。
4 结语
科幻电影会引起人们对电影所表达事物的反思,甚至是恐惧,因为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内容是虚构的,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应该是这样的情节和画面,与人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社会交际等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引起了人们关于对自身生活的联想和对未来的想象。在人们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足以充分理解现代科技及其潜藏的风险的时候,科幻电影这样通俗易懂的知识形式,对于科技风险的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柳祖涛,骆俊华.科幻电影中关于人类环境保护的警示[J].电影文学,2010(7):77-78.
[2] 李丹.美国电影中的环境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 但华阳.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态主义[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5-56.
[4] 刘毅.科幻影视中的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黑河学刊,2009.
[5] 李浩鸣,吴敏.美国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特点[J].科技传播,2013(22):113-114.
[6] 历佳.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功能解析[D].东北大学,2010.
[7] 陈磊.当代好莱坞电影的伦理意识表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