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海
青年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庄严使命,承载着弘扬民族曲艺的重任,也应当成为海峡两岸曲艺交流未来的主力军。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会时,曾经寄言青年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014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谈到两岸交流时,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关注“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问题,提出“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流”。搭建两岸曲艺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两岸青年曲艺人提供切磋学习的平台,推动两岸曲艺交流向年轻化、专业化与长期化方向发展,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文化认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包括民族曲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之举与长远之功。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两岸曲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创设更多适合青年人交流沟通的平台。没有合适的交流平台,青年人有再多的交流愿景都于事无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说,两岸曲艺活动的交流仍然是不够的,哪怕与曲艺的亲缘艺术—— 戏曲相比,曲艺交流也冷寂得多。除了“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项目外,再没有其他全国性的两岸曲艺交流活动,多是两岸一些艺术团体或特定曲种艺术家之间短平快的小范围沟通。也存在一些大陆艺术家赶赴台湾开班教学、开展讲座、授课授业,但多属于个人层面的交流,持续性也不够。台湾曲艺团体赴大陆演出大约始于2011年,直至目前次数与场次仍有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使得大陆观众乃至艺术家对台湾曲艺发展了解甚少。而另一方面,在1987年台湾发布“解严令”后,两岸戏曲界已经探索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依托戏曲艺术家、高校学者、文化界名流的共同努力,昆曲与豫剧等地方戏在台湾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昆曲获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青春化风头正劲,使得这一传承四百年的戏曲艺术在台湾年轻人中拥有大量拥趸。相较而言,曲艺界似乎尚无如此成功的案例。拓宽两岸曲艺交流广度,需要了解台湾曲艺文化氛围,了解台湾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兴趣点,构建两岸曲艺文化交流传播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嘉奖机制,创设更多充满时代感、鲜活感与吸引力的曲艺交流活动。实现长期系列活动与短期特色活动相辅相成、定点交流与巡回演出互为补充、座谈研讨与舞台演绎交错开展,不仅要为愿意入台开展艺术表演的青年曲艺人拓宽舞台,更要为有教学意愿的曲艺人提供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帮助,广泛发动、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台湾优秀曲艺人北上演出,鼓励台湾曲艺团体不仅走进大陆剧场,也走进高校课堂,提升台湾曲艺文化在高素质青年人群中的知晓度。除了人员的输出,针对台湾曲艺演员与观众文化水平较高这一特征,可伴随活动开展曲艺类图书、音像制品、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的推介,让台湾曲艺演员与观众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大陆曲艺的舞台样态、也能从书本层面产生更深层的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外,青年曲艺人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局限、开拓视野,参与到文化界各类泛曲艺交流活动中去,如台办、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各类青年夏令营、文化论坛、研讨会等,在这些综合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宣传曲艺文化、传递交流意愿,利用青年人之间广交善结的特点,于潜移默化中展现曲艺魅力,弘扬民族传统,促进和平统一。
二是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参与到曲艺交流活动中来。在大陆语境中,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历史悠久,曲种丰富,底蕴深厚。中华民国时期,有人开始用“曲艺”一词作为当时盛行于京津的“杂耍”的别称,当时的“曲艺”包括民间说唱艺术与杂技艺术。1953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杂技脱离曲艺、另设机构,“曲艺”成为全国各种说唱艺术的专用名词。但是台湾尤其是其学界对于“曲艺”的概念运用,至今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续着大陆在1953年9月之前的意涵,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极少单独运用,通常多与“民俗”连用,合称之为“民俗曲艺”。①从现实中看,台湾曲艺人对于曲艺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与活络,例如台湾相声具有浓郁的舞台剧特色,突破了“站着说相声”的传统模式,在表演中以话剧作为整体框架,其中穿插相声,通过多段表演演绎一个基本主题,被称为“相声剧”,即使是穿插其中的相声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漫才的影响,不太追求传统着装,不太讲究三翻四抖,动作幅度大、戏剧表演痕迹重、追求笑点密集。更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曲艺人多为兼职,其本职工作可能是教授、教师乃至医生。台湾的相声就被人称为学术化的相声,因为台湾相声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大学讲师身份的相声演员不在少数。台湾相声的扎根生长依托于魏龙豪、吴兆南等老先生的努力,而相声的复兴却依赖话剧导演赖声川的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直到现在冯翊纲、宋少卿等人将相声发扬创新,台湾相声仍然与戏剧关系密切。由于海峡两岸对于曲艺概念理解的偏差,为了拓宽交流的广度,实现深入交流与平等对话,不仅不同曲种的从业人员应当联合起来,打破行业壁垒,共同努力提升,更应当跳出曲艺界的范围,呼吁其他文化领域的青年加入到海峡两岸曲艺交流中来,如能够用理论语言阐释曲艺特征的学术工作者,对相声剧等新创艺术样式有所研究的戏剧(话剧)工作者,热爱两岸曲艺并有大量观看经验的普通青年观众,特别是大学院校曲艺社团学生等,同时要积极动员台湾中小学教师以及年轻家长参与交流活动,使其了解曲艺文化与发展前景,能够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让青少年儿童成为曲艺的知晓者、爱好者与参与者,参与到曲艺通识教育与兴趣教育中来,实现曲艺复兴“从娃娃抓起”。相关部门应当拓宽宣传路径、降低参与门槛、严格人员筛选、强化成果推介,讓有一技之长的青年走进曲艺、参与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两岸曲艺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大陆曲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同样大有裨益。
三要呼吁坚守与创新并重、推出更多有口皆碑的好作品。本土曲艺能不能获得台湾观众的认可,关键还是看作品。曲艺人应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本土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创造更多青年人喜闻乐见、与青年观众心灵相通的作品,青年曲艺人要在创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创作的主体,将青年人对世界的认知展现在作品中,为作品赋予现代风貌与时代美学价值,为曲艺的发展带来青春的气息。创新,是传统曲种传承发展的题中之意,绝不是为了迎合台湾观众的权宜之计,更不会为了委曲求全而放弃曲种艺术的本体价值。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娱乐手段层出不穷的当前,曲艺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在视觉传达方面存有先天的弱点,但不少幽默性的曲种却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降压利器,优秀相声作品推陈出新、台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优秀演员也为广大听众所追捧,其秘诀无非是艺术家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此外,汲取了传统曲种艺术养分、借鉴其表演形式、更具传播性与话题性的实验曲种横空出世,霸占着电视荧屏、刺激着市场、赚足了眼球,例如海派清口、脱口秀等,尽管很不成熟,但也为曲种发展展现出新的可能性。大陆如此,台湾亦如此,相声剧的走俏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尊重原创精神,要彰显大陆曲艺人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认同台湾曲艺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理解两岸曲艺的和而不同,特别对一些与我们传统认知存在差异的台湾戏剧化的曲艺表示尊重。两岸青年曲艺人与艺术团体应当放下成见、瞩目未来,在版权法律的保驾护航下,考虑优秀作品的相互移植与优秀曲艺人的交换沟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创作更多有口皆碑的好作品,实现两岸市场的双丰收。
但是创新不等于数典忘祖,青年曲艺人应当将坚守视作自己的座右铭,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创新的一块基石。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两岸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更由于一些政客别有用心的倡导,台湾文化领域的“去中国化”闹剧不断上演,有新闻称,台湾教育部门准备大幅度的删减,甚至全部砍掉中小学的文言文的教材。②种种影响下,台湾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中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娱乐化倾向,其后果就是包括台湾曲艺人在内的表演工作者什么都拿来说事,甚至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触碰底线的。青年人在参与海峡两岸曲艺交流时应当坚守立场,对国家、党派等政治内容的调侃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时刻绷紧这根弦,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为了迎合台湾市场而自降身段。就像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我们将曲艺定位为传统艺术,就说明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更通过寓教于乐,给人以启迪、教育,使其明辨是非曲直,具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说是“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已于2015年11月发布,青年曲艺人要不断加强自律,坚守道德和底线,明确曲艺使命和追求,推动曲艺在大陆乃至海峡对岸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曲艺赢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是更大程度用好新媒体手段,提升曲艺交流的便捷度。过去,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曲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好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实现曲艺作品可移动、可互动、跨越时空限制地多维度传播。在做好版权保护的前提下,大陆曲艺入台表演、台湾曲艺北上演出的现场可以在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进行在线直播,让不能来到现场的潜在观众通过互联网了解两岸曲艺发展样态。青年曲艺工作者也应主动出击,关注台湾各类人气论坛、视频直播网站、网上生活社区等,通过上传录像、在线交流等方式开展曲艺普及推广。曲艺演出的新媒体传播大致可以分为曲艺节目的点播(直播)与曲艺片段的镶嵌式传播两种方式。将曲艺节目上传至视频网站中、或者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互动,这样的曲艺作品基本上能够保留现场演出的全貌,能让台湾观众透过屏幕收看表演,但是缺点在于耗时过长,也容易带来一些版权纠纷。第二种是曲艺片段的镶嵌式传播,即截取演出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几分钟的小视频镶嵌于网络文章中,甚至压缩成gif图片加配文字说明,在网络聊天、论坛平台中传播,此种方式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点击率,但毕竟破坏了曲艺作品的原貌,不利于完整的故事形态。要综合用好两种手段,在网上积极造势,为两岸曲艺交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此外,针对两岸曲艺爱好者实际需求,相关单位亦可考虑开发一款囊括两岸曲艺新闻资讯、交流活动信息、曲种普及知识、舞台演出影音等内容的手机应用软件,投放市场并借助各类实地交流宣传造势。在获得一定用户占有率之后,以曲艺精品演出、技艺教学为卖点开设收费项目,演员依靠版权获得分成,软件逐渐实现维护费用的自给自足。既做好了曲艺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工作,也能让沉溺于手机网络的两岸青年一代以更熟悉的方式接近传统文化、亲近曲艺艺术。
两岸曲艺同根同源,多年的相互隔绝使其滋长出迥异的细节与枝蔓,在开展两岸曲艺交流时,要充分认识双方的同与不同,以其相似与相同之处作为合作交流的起点,汲取差异中的亮点,成就本土曲艺的发展与提升。在曲艺并不景氣的当前,这一重任都悉数传递到青年人身上。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发去的贺信中提出,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习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诀,对于青年曲艺人同样也是适合的,青年曲艺人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应该将两岸曲艺发展面临的挑战铭记于心,敢于填补领域空白、不断锤炼艺术技艺、加快合作交流步伐,为两岸曲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同心同德,共同耕耘好这片希望的田野。
注释:
①吴文科《影响海峡两岸曲艺交流的主要问题》,中国艺术报,2016年2月22日,第7版。
②凤凰网《台湾这个“去中国化”的动作太过分了!让人很担心台湾青年的未来啊!》,2017年08月29,http://news.ifeng.com/ a/20170830/51801675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