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萍
校长,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掌舵人,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和指引,对学校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学变革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在具有锐意进取、高瞻远瞩的教学思想,推行务实创新、大胆科学的改革举措,以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教学行为。
六年前,笔者从一所省一级学校来到了地理位置偏僻、处于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70%以上)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和生源素质起点较低,师生流动性大。基于此,课程、备课、教学理念的革新成为重中之重。
1.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教改的中心应是课程。校长应该经常走进课堂,及时掌握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于是,笔者用两个月左右听完本校所有科任教师的常态课,并通过参加所有学科的教研互动,顺利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设立“基础课程”“兴趣活动课程”“节日课程”,学校教学秩序焕然一新。
2. 备课改革既实现了对资深教师的解放也实现了教师教学思想間的碰撞交流。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2年开始对备课进行改革,在深入学习融汇东庐中学“讲学稿”设计的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从“就课备课”到“主题备课”,继而进行二次备课,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专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3. 教学理念的软着陆为学校教学注入活力。学校大力倡导学习效果的金字塔模式、“生活处处是语文”的情境教育、课堂教学的四个“还给”——“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参与的过程还给学生”等系列教学理念。在一系列有效的课堂实践指导下,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所承担的市、区级语文、美术、音乐等公开课百花齐放。这些荣誉的获得,都源于学校对一个信念的坚守:教育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成就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的培养。
基于此,笔者要求每位教师都深入思考三个问题:
1. 这门学科是什么?(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学科的本质是什么?)
2. 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何在?(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可以为学生带来什么?)
3. 用什么方法来教?(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情况,有无思维的深度?师生互动情况、学生生成情况、课堂是否呈现跃跃欲试的情景?课堂容量是否合适?多媒体使用是否有效?)
如此,教师带着对专业素养与发展诉求的探索,并结合自身对课堂教学思考,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自然便可积极地由“知识体系构建”向“能力体系构建”转变,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从这个理念出发,学校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前,都应该先自问: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在此前提下,我校构建了以下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倡导学习效果的金字塔模式。各学科进行“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动力系统”问题的研究。如何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学习的动力?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基于此,笔者要求教师阅读《这样教学生才肯学》《从原点出发》这两本书,尽快寻找使学生形成持久学习的动力系统。例如上课前把一节课会检测的知识点先告诉学生,和什么都不告诉学生就检测的效果是不同的。我倡导每一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系统。比如,如果教师提前把要学习的内容展示出来(形成学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不懂的地方就会更加留意,这就是所谓的学案了。在随堂听课时,学校会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一个检测表,在下课前三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侧重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第二,课堂上要关注学生,课后也应该多关注学生。我倡导每一位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如果下一节课没有授课任务,可以关注一下学生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学生的举动、言语、活动和游戏中觅得教育良机。因为这是很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及抓住教育契机的切入点,也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善于做心灵工作的引路人。
第三,基于“用生活来教育”的思考,学校结合“服务学习”理念,利用“传统春游秋游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开发了“诗意教育 智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变革”这一校本课程。
首先,以评价为纲,关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诉求。每学年开学之初,笔者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走近新教师,深入其课堂。在学校的新教师当中,不仅有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也有新加入姬堂小学的教师。通过对新教师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课堂提升与发展的诉求也不同。传统的课堂评价表,显然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师评价效果不显著。怎样才能让教师在评价中实现成长呢?于是,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主张以重视角、提效率的“课堂观察表”替代统一标准的“课堂评价表”。在互相学习、观摩课程之前,每位教师都有一至两个不同的观察点,评课时的重点就集中在对自己听课的观察点进行分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听评课的效率。
其次,由“被学习”到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升。通过观察课堂,笔者倡导教师团队之间对待“被学习”要持开放心态。在姬堂小学,不仅学校行政团队会督导蹲点、随堂听课,同科组、级组不同学科之间都可以随时推门听课,教师既在被学习中实现理念的交流,也在被学习中自信成长,还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
第三,丰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观摩公开课时,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常常处于“失语”状态。为了使学生面貌焕然一新,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并丰富第二课堂。首先,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以榜样示范引领其发展。学校利用每天大课间活动期间,在各班轮流开展3分钟“展现自我 秀我风采”学生才艺展示,挖掘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效果明显。其次,积极打造特色课程,丰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近年来,学校大力丰富课堂,如将外教、力翰科学、葫芦丝等引进课堂,有效地补充了各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
第四,认真落实理念,践行校长教学影响力。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落实:1.通过科组活动进行教学思想的渗透。2.通过专家讲座渗透教学思想,不仅是区内教研员,甚至是省、市外的专家,我都不遗余力地邀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并与教师交流。3.通过读书来渗透我的教学思路。如在宣传栏“校长阅读推荐”上展示短小精悍的教育文章;重视寒暑假的大部头书籍的推荐,亲自挑选书籍,并写上阅读前言,与教师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每年6月30日举行“教师读书分享会”,形成“教师,在阅读中修行”“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氛围。4.通过别具一格、让教师“看得见”的总结会渗透教学思想。即把平时捕捉到的镜头串起来,制作成视频加音乐、文字、图片的形式,让每位教师在总结与回顾中更饶有兴趣地“看见”自己。这样的总结会比拿着稿子自我陶醉式的总结更受教师们欢迎。
作为黄埔区第二届名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第四批名校长、广州市“百千万名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首批卓越校长的实践导师,笔者积极开展公开课示范引领,用心培养年轻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现在的姬堂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提升,拥有三位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笔者还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的习作教学,每学期在学校至少举办一次以上的专题讲座,近五年受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市黄埔区教师进修学校等的邀请,到市、区学校进行语文教學及管理的专题讲座9次,为姬堂小学语文教师举办了5次教学专题讲座。每学期通过行政督导反馈时给学校教师做小专题的讲座,所倡导的“生活处处是语文”的习作教学理念、教师领导力在小组合作预习中的作用、学习金字塔模式等在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我还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博客,设立了姬堂小学教后反思博客群,要求教师教后反思也上传各自的博客。我于2014年3月到江西南康进行支教活动一周,2014年10月赴美参加“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力学习与交流项目”(ELLE)学习,所撰写的学习体会被刊登在2015年第4期的《广州师训》杂志上。同时我还被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邀请与全区综合实践学科老师进行《做中学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教研交流活动,到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进行《艺术整合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分享与交流。
作为一校之长,笔者敢于开放自己的课堂,学校教师随时可以搬着凳子就进入校长的习作课,笔者也同样可以不打招呼就进入教师的课堂,与学校教师们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良好状态。我还倡导教师做小课题研究,因为问题源于课堂,用课题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课题能够引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