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配合半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2018-06-06 04:45:34刘佳昕王小寅唐纯志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睛明组组攒竹

刘佳昕,王小寅,唐纯志△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动眼神经麻痹是以出现复视、眼睑下垂、眼肌麻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瘤、糖尿病、脑干血管病变、肿瘤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其中颅内肿瘤为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动眼神经是从中脑动眼神经核发出的第3对颅神经,在大脑脚脚间窝出脑,穿过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后,平行于后交通动脉走行,随后进入海绵窦,与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共同经眶上裂入眶,分为上、下两支,分别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以及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大多数学者认为,根据动眼神经的走行,可以推断出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诱因是颅内动脉瘤,其中以后交通动脉瘤为多见,因为后交通动脉瘤多向后、下、外3个方向生长,同时因搏动性的动脉瘤压迫到动眼神经或因血管与神经发生炎症反应,相互粘连,从而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等相关症状。另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另一大诱因。糖尿病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多为眼外肌受累,眼内肌一般不受累,这多是由于在神经干外部的交感纤维对压力敏感,它的血供主要来自软脑膜的吻合支,而中央部的血供来自眼神经的供养血管,故糖尿病性的营养血管缺血病变,仅影响神经的中央部。

本研究患者均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笔者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跟师治疗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常采用透刺配合半刺法为主的治疗方法,亦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62例患者均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病房,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比例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透刺配合半刺法+常规针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每组各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向上、内、下3个方向运动功能受限,眼裂变窄,瞳孔散大,复视及对光反射消失[1];②行头颅CT、MRI检查等或诊断为继发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③排除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外伤、重症肌无力及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④无晕针、惧针,治疗期间不行其他治疗的患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其他眼肌疾患的患者;③病情较重不能完全配合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针刺取穴:颈夹脊(C1~C3)、双侧风池、完骨、翳明、天柱、哑门和风府;选用针具统一为“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 mm×40 mm(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操作:参照《针灸学》(新世纪第2版)中的穴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风池、哑门、风府针尖微朝下,针刺1寸(约33 mm),完骨、翳明、天柱直刺1寸(约33 mm),所有穴位针刺后,产生酸胀感不行任何手法。留针30 min。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针刺取穴的基础上,加用透刺配合半刺法。透刺法取穴:患侧阳白、鱼腰、攒竹、睛明、上睛明、球后和太阳;操作: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阳白三透(鱼腰、攒竹、丝竹空),睛明、上睛明、球后:先轻推眼球至对侧固定,后垂直于皮肤进针1.0寸(约33 mm),手下有沉紧感,患者自觉眼球酸胀,即为得气;太阳:向后斜刺0.8寸(约26 mm)。留针30 min,不施任何手法。全部出针后,采用半刺方法,选用针具统一为“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 mm×25 mm(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针刺部位及操作:常规消毒手指及施术部位,拇指食指夹持针体,在患侧睛明、鱼腰、太阳、承泣及上眼睑局部行半刺治疗,手法轻微,浅刺于皮肤,不伤肌肉,不留针,以不出血、病人无酸痛感为适宜。

2.3 疗程

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一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3.1 临床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眼球运动、眼裂高度恢复正常,上睑下垂、复视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眼球运动及眼裂高度基本恢复正常,上睑下垂、复视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眼球运动及眼裂高度有所改善,上睑下垂、复视症状稍有好转;无效:上述症状均无好转。

3.2 眼裂高度评定

患者目视前方,测量患侧眼裂高度。汉族年轻人正常眼裂高度约8.88~9.39 mm[3]。

3.3 眼球活动度评定

固定患者头部,嘱其双眼跟随医者手指移动,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球活动情况,评分标准:0分=眼球活动度正常;1分=眼球活动轻度受限;2分=眼球活动明显受限;3分=眼球无活动[4]。

3.4 瞳孔大小评定

在固定光线下(每次检查条件一致),患者平视正前方,测量患侧瞳孔大小。

4 统计方法

5 治疗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透刺配合半刺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裂高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眼裂高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对比P<0.05,说明针刺疗法均可显著改善眼裂高度;两组组间对比P<0.05,说明透刺配合半刺法对于眼裂高度的改善,疗效更优。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眼裂高度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球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眼球活动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对比P<0.05,表明针刺疗法可改善患侧眼球活动情况;两组组间对比P<0.05,表明透刺配合半刺法对眼球活动度的改善效果更佳。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眼球活动度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瞳孔大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瞳孔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对比P<0.05,针刺疗法可显著恢复瞳孔大小;两组组间对比,透刺配合半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疗效相当(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瞳孔大小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6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动眼神经麻痹当属 “上胞下垂”“睑废”和“风牵偏视”等范畴,主要由阴阳失调、气虚下陷、营卫失养、眼肌上提不能以及血虚无以濡养经筋所致。眼和五脏六腑之间均有广泛的联系,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谓之精”,所以采用经络辨证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灵枢·经脉》曰: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另外,《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中记载:“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冈,阳明为目下冈……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笔者根据古医籍所载,认为其主要病因责之于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两经经络失养,所以在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穴位选择上,以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为主。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可以充利五官;完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以平肝风、定神志;阳白穴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可以引动阳气,驱邪外出,故针刺此三穴,以达到疏调经络的功效。膀胱经主治五官病,睛明穴是足太阳经的起始穴,攒竹、天柱均为足太阳经腧穴,三穴配合可以激发膀胱经经气。

有文献报道,中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方法包括中药、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等,针刺治疗方面,可以通过深刺球后、睛明穴,同时配合刺激眼部协同运动区[5]的方法来改善眼球活动障碍;或针刺鱼腰穴,使局部产生向阳白穴及眼球内部放射的针感,以达到恢复提上睑肌功能、改善瞳孔散大的效果[6]。本研究采用透刺配合半刺的方法,疗效显著,笔者分析原因为如下3点:①本治疗对眼周穴位采取“一穴三针”及透刺的针刺手法,可以扩大治疗范围;在阳白穴向3个方向针刺,既可以激发鱼腰、丝竹空、攒竹3个穴位的作用,同时可以刺激到额肌及眼轮匝肌,兴奋眼周肌肉;透刺法可以起到“直达病所”的作用[7], 对鱼腰穴、攒竹穴采用透刺的手法,可以增强针感,扩大治疗范围,加强眼周肌肉收缩,促进眼周神经肌肉的修复,同时已有研究证实针刺鱼腰穴对眼睑下垂的治疗作用[8]。②在针刺睛明、上睛明、球后等眼周穴位时,笔者均进针约33 mm,在针刺得气后,术者手下沉紧,患者自诉有眼球发胀感。睛明穴深部为眼内直肌,球后穴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针刺到达一定深度时,可以对瘫痪肌产生直接的刺激,使肌肉收缩,进一步改善眼球活动障碍的症状。另外,眼科常用的麻醉方法,即通过球后穴进行神经阻滞[9],所以球后穴可以促进神经修复,放松眼部。③中风后患者多阴阳失调,营卫失养,对于半刺疗法,《灵枢·官针》篇中描述:“凡刺有五, 以应五脏。一曰半刺, 半刺者, 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 此肺之应也”[10],属中医理论中的“皮部疗法”。本研究在患侧眼周穴位及上眼睑使用半刺治疗,意在祛除停于经络中之邪气,注重调节营卫。

另外,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脑干网状结构是由脑干内众多纵行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而成,有40余个细胞核团散在分布于脑干网状纤维结构中,故脑干网状结构因其复杂的神经纤维构成而执行着复杂的神经功能[11]。常规针刺方法在针刺颈项部时,或间接刺激了脑干网状结构,同时刺激到动眼神经核团,从而改善动眼神经核的缺血缺氧,故常规针刺颈项部对动眼神经麻痹亦可取得理想疗效。

综上所诉,笔者通过对62例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进行透刺配合半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比,疗效显著,为今后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提供临床依据。

[1] Peter Duus.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刘宗惠,胡威夷,于新,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94-101.

[2]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

[3] 吴晓珊.汉族正常年轻成人眶周软组织正常解剖结构的测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13.

[4] Park YM,Cho JH,Cho JY,et al.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sphenoid sinus presenting as 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 palsy[J].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07,39(5):86.

[5] 刘国强,石子璇.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8):1076-1077.

[6] 刘杰.针刺鱼腰、上睛明穴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J].中国针灸,2015,35(2):184.

[7] 孟立强,王卫强,程艳婷.透刺法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3,45(1):56-58.

[8] 鱼俊杰,屈惠.针刺鱼腰穴治疗上睑下垂30例[J].陕西中医,1990,11(12):555.

[9] 卢万宝,陈福.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在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4(11):107.

[10] 郭霭春.皇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8.

[11] 金莅颖,赵树安,王耀山.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机能与其相关病变[J].现代康复,2000,4(5):729-730.

猜你喜欢
睛明组组攒竹
品学兼“忧”的好孩子
攒竹穴探析
河南中医(2021年8期)2021-04-17 20:24:33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8期)2020-08-25 01:59:09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15期)2020-01-05 07:50:38
组组通 通幸福
当代贵州(2019年4期)2019-11-17 08:06:48
贵州将研发“四好农村路”管理系统
中国公路(2019年5期)2019-01-15 06:17:24
合力破解“养护”难题
当代贵州(2018年23期)2018-07-27 02:27:48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中老年健康(2018年1期)2018-04-10 03:00:32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九)
中老年健康(2018年2期)2018-04-10 03:00:18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