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飞 罗涛 佘沛鸿
摘 要 在被称为创新创业教育时代的新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以、智慧资源的配置、培育和调控,及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的能力。作为培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是学校根本任务的思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 人才成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06 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领导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继而提出“鼓励多形式与多渠道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扶持与鼓励大学生展开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改革就业机制的重要措施。作为培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应该要与时俱进,树立可持续发展、全面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就业、创业及三方面融合为一体,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教育发展。
高等院校是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研中心、大学科技园、工业研究院等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可转换为生产力的优质创新科研成果较多,处于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地位。而且高校与社会以及地区的联系都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相连,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效益好,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国际级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这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雖然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提上日程,逐步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学校的重视程度及学生的意识形态转变较滞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创业知识,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其职业规划、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本世纪初。教育部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被看作是我国正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
2012年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及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讲话,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意识形态转变到具体实施阶段。
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许多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已初成系列,教学方法亦日渐完善。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下方面:
(1)缺乏完整性认识。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的资金、人员、基础设备、设施的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2)执行者对创新创业概念及内涵理解不足。部分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不属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在缺乏硬件职称的情况下,教师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3)政策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由现有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所限,难以充分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完全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
(4)硬件设施不足,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理解程度,还是师资队伍配置,创业资金支持,还是创业基础设施配置,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有限。
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从思想上加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具体方面如下:
1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从思想和观念上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等方面,推动高校从“校园创业”到“创业校园”的转型。其次,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激励作用,通过竞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锤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完善高校内创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基于校情、学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进行分类指导,塑造适合本校教育生态的创新创业文化;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而是一个需要时间、技术、政策等多项条件支撑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在加强自身创新创业系统化建设的同时,鼓励参与的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在学习和时间过程中逐步提高个人的能力。
2加强师资能力建设
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能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创业教育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1)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益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强广大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和责任,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进行科研和创新创业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政策、教学方法、实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编写教材、论文等形式对积累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程度和实践能力。
(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优秀教师、优秀的辅导员等高校教辅人员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3)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考核,对能力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式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广泛开展校际、校外交流。组成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教育学者等领域专家等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际的新机制,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调整课内外学时分配,完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已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设置创新研究、创业实践、创业管理等类课程,完善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类课程建设。
(3)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理论模拟及实际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的条件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指导者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评判,并设置奖励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
(4)通过高校的可研优势,及时了解、掌握创新创业教学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保持学生在此领域内信息前沿性、市场及社会需求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创新创业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設计、积极结合实践活动、优化指导团队的组成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大学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留平,张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绩效管理,2016(07):22-23.
[2] 周敏,张向军.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7-48.
[3] 李丽芳.基于创造力价值链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26.
[4] 徐建,李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11):223.
[5] 徐英,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