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是由音乐、语言、发声等众多因素组成,它们之间密切联系,其中语言在歌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结合自身的演唱,前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理论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对歌唱中的吐字发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和普通话中的咬字吐字的关系,介绍了歌唱时如何咬字吐字才能达到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并以实列举例说明。
关键词:吐字咬字 字头 字腹 字尾
清晰准确的吐字是歌唱中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从科学的发声来看,古今中外的歌唱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中,也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歌唱者要准确无误的行腔,就必须掌握咬字、吐字的科学规律,根据歌词的意义与情感变化,进行细腻的歌曲处理,丰富歌曲的语调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对于“咬字吐字”的看法上存在着争议,有些人认为只要把普通话说好,汉字读准确,就可以完成所有歌曲的演唱任务,有些人也认为只要平时口齿清晰,朗诵道白没有问题,歌唱中的咬字发音也应该没有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孤立的、片面的。这种看法相当于把生活中的咬字和歌唱中的咬字等同起来,应该说练习朗诵,道白,普通话对歌唱语言是有帮助的,也符合一定的歌唱咬字发音规律,但歌唱中的“咬字”绝不是生活中的道白。
通过本人长期的舞台实践证明,歌唱艺术有它独特的吐字咬字规律,和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歌唱的吐字发音建立在生活中的咬字基础之上,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再加工创造。
一、字头的作用和“挡气” 的学问
汉语拼音里,把字的发音过程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是指汉语拼音的声母,往往在一个完整音节的最前面,充当辅音,和韵母结合形成一个汉字的读音,其最大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受到各种阻碍,也称为“挡气”。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
字头具有上下两种积极的意义,首先是向下对气息冲击而造成气阻作用,使歌唱者的呼吸更持久稳定,咬字更富有弹性。另外一种是通过反作用力,可以使气息和声音能够迅速过渡到字腹,这种反作用力速度一定要快,具有爆发力,这种感觉如同生活中的“咳嗽”,可以使声音更富有动力,也有人把这种原理比喻为炮竹上的“引线”,一触即发,在这种感觉下,有利于稳定喉头,音色也更具金属般的色彩。
在我们平时说话时字头的这种“挡气”动作非常小,然而在歌唱时,要求要有足够的力度,比如歌曲《绣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其中的“线”的拼音是“xian”,字头是“x”,要充分使用舌前、舌兩侧和上颚的摩擦力,发出“x”的读音,力度要强,音量稍大。多数演唱者往往容易忽视送气的声母,比如:河(he),漂(piao),等。
二、字腹的意义和“变字” 的学问
字腹即一个字的身体,歌唱的吐字咬字和生活中的咬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生活中的咬字很少有字腹,咬完“字头”直接归韵;而歌唱中的字要拖很长时间,在行腔中就产生了字腹。字腹在歌唱中占了绝大部分时间,歌唱语言的“抑扬顿挫”、歌唱者的音色、使用的共鸣和音量、力度的变化以及音量的增减都可以在字腹里得以体现。有人说“字腹是歌唱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音乐曲调就是字腹延长的艺术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正因为如此,歌唱时在咬完字头之后要迅速过渡到字腹,才有利于字头的“爆发力”运用到字腹上来,字头咬的时间太长,容易造成气息僵化,身体紧张,缺少流畅性。另外为了字腹更加的饱满,要感觉歌唱的字腹比平时的咬字更“胖”更“圆”,尤其唱到高音区,更是如此。
歌曲中遇到高音区的字是闭口音,演唱的难度是很高的,演唱者既要把字说清晰,又不能影响声音的统一,有些声乐教师采取“变字”的方法,经过实践证明,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手段。它更有利于喉咙的打开,使字和声音结合起来,以解决喉咙的打开,音色的统一,感情的表达。比如:歌曲《足迹》,“迹”读“ji”,演唱时不妨把嘴巴竖起来张开,把“ji”变音为“jie”,最后归韵到“i”上去,听起来也不会改变字本来的面目。这样,喉咙更容易打开,高音更方便,声音也更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时,这个字的听觉效果上还是原来的字“ji”,如果因为变字把字搞的“面目全非”,就失去了变字的意义。因此,变字只是一种声音的训练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三、字尾的功能及三种常见的错误“归韵”
字尾是一个字的的归宿,也是下一个字的开始,即“归韵”。在汉语拼音中,“归韵”是指在汉语字音中除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
在汉语字音中的韵母比较复杂,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按开头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四呼”。普通话中的韵母发音对口型的园展,舌位的前后高低都有要求。
歌唱中的字尾要收的自然,轻巧灵活。如果前一个字的字尾太重,会对接下来的字的字头、字腹,以及发声、共鸣造成影响;在听觉上,给人也是不舒服的。另外,快节奏的歌曲是来不及归韵的,只要把字说清楚就可以了,节奏慢的歌曲一定要归韵。归韵的同时,音乐的美感、情绪、韵味也可以得到体现。
通常有些演唱者在 “归韵”时,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
字腹过长、过满,不收字尾,根本不归韵。
字腹过短,过早地归韵,占用了字腹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整个字的饱满度。
字尾唱的过重,破坏了字的整体协调,头重脚轻,喧宾夺主。
因此字头、字腹、字尾在歌唱中有人总结为:字头要“重”,字腹要“满”,字尾要“轻”,这三者的关系也被人形象地比喻为:虎头、猪肠、豹尾。为了使吐字清晰,应该根据音乐的轻重缓急适当地分配三者之间的距离,有层次地把握三者的关系。
歌唱中,既要做到清晰的吐字发音,又不能影响声音的统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
四、结 语
以上总结了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也指出了和普通话中的“咬字吐字”之间的关系,至于特殊情况,还得从歌曲中“情感”“风格”“唱腔”的需要出发,不同情绪,不同风格,不同唱腔的歌曲,相同的字在读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原理,也不能绝对化——“一刀切”。 同时,在处理音乐作品时也要“适度”,要有自己的看法,越过“适度”那条线,再美的事物也变了。
作者简介
张建立(1982-),男,河南商丘,硕士,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