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着古诗的路径教古诗

2018-06-05 10:11黄绿鲜谢大山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节奏

黄绿鲜 谢大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那凝练含蓄的语言、色彩明丽的画面、深邃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民族的文化瑰宝。2017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的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的量,可见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近年,笔者听了多所农村小学的古诗教学课,发现教师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缺乏应有的语文味、古诗味。我们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未走出多年前的套路,依旧唱着老歌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怎样才能走出古诗教学的桎梏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遵循文体,解读文本。古诗是一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体裁。它格式整齐,韵律感强,活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多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它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有节奏,有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古诗的文体特点,反复诵读古诗,找到打动自己的点。然后走进诗人,收集诗人的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历代评论家对诗歌的赏析、评论,全方位去解读诗人和诗歌,获取一种立体的感知,再进行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文本解读落到实处。如,《别董大》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是当时高适在睢阳,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一读到诗文,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全诗在文字上的凝练和格式上的整齐。研读后发现教学中可抓“景凄生愁、别离劝愁”感悟知己这一文化意象,体会真情,让学生在吟诵中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

关注语言,感受韵律。古诗有着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它只有固定的四句或八句,形式上整齐。它还讲究节奏、押韵、平仄及意境等,这些特点给古诗赋予了独有的韵律美。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发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如谢永龙老师执教欣赏《静夜思》的片段:

师(出示配乐古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闭上眼睛美美地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此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轮月亮正在天空静静地照着大地,很舒服。

生2:我眼前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月光下李白静静地站着,在那儿思念故乡。

师:是啊,这是多美的意境啊!(板书:意境)

师(出示带节奏的诗句):你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你会发现另一种美。

学生自己按要求练读两次。

生1:我发现了音乐美。

师:再读一次,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生(再读后):我发现有点像唱歌打拍子。

师:是的,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板书:节奏美)

师:再读,注意一、二、四句最后的一个字,你会还有发现。

学生再读。

生:押韵,押ɑnɡ韵,有种韵律在里面。

教师板书:韵律美

依托吟诵,积累感悟。吟诵是古人读诗的方法,也是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吟诵的价值。确实如此,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接近诗人诗歌创作的状态,理解诗歌”。(王小毅《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

1.要朗读正音。读准字音,才能把握诗歌的音韵,体会迭韵、转韵对诗歌语言的影响,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性。朗读中正音应是学生还没有进入意境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读书”的办法。

2.要掌握诗歌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古诗词平仄相对的音律美,决定它的吟诵具有节奏性。如吟《别董大》根据古人平仄吟诵时可这样: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美读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进入角色,酝酿好感情,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在教《別董大》时,先创设一个情景,在反复的吟诵中,环境的凄凉,董大的愁闷,高适的豪迈自然显现,古诗记得牢,且久久不忘。

展开想象,营造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感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古诗中的意境往往是由诗句中的一些意象组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到诗句中带有特殊意义的字词,指导学生在吟诵中找到这些意象,展开想象,把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一种意境,从而体验古诗中那种难以言传的奇妙之感。如教师执教《所见》时 ,可引导学生抓“牧童、黄牛、林樾、鸣蝉”这几个意象,结合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巧妙选点,内化运用。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探访历史,与古诗词作者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去恰当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学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创设:看到朋友即将远行,饯行时你会对他说:“ 。”学了《长歌行》,可以创设:爸爸看到姐姐整天玩手机,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姐姐:“。”学了《枫桥夜泊》,可以创设: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张继的诗句“。”平常还要鼓励学生在与人对话、演讲、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词。

整合主题,拓展延伸。主题学习主张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程和学习,优化学习效果,加深理解,促进迁移。小学教材中的诗歌主题鲜明,如思乡、爱国、送别、四季等,这就为诗歌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教师要敢于打破单元束缚,围绕主题大胆重组教材。运用孙双金老师的“精读一首带读一组”教学策略较为合适。孙老师执教的《送别组诗》,主学一首《赠汪伦》,自学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他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首,丰富其文化底蕴。

古诗,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宝藏。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寻着古诗的踪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与诗人对话,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让课堂充满灵动的诗意!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YOUNG·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