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聚才 郎文静
研学旅行是基于生活的教育,生活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全部资源。将研学旅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鲜活度和感染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说服力和实效性。研学旅行是体验省思的教育,体验省思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不断去体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省思我们应该如何去完善自己、建设祖国和拥抱世界。研学旅行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师生在旅行中获得丰富经验,在旅行中体验,在旅行中感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成学生由认知、认同到践行。
重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唯一的省级试点单位,在研制课程指南、推进工作试点、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切实推进了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施。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厘清研学边界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总体目标。重庆市研学旅行试点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更加优化,初步建立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系统,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管理全面规范,在全市形成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体系,着力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市提出要建构“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的研学旅行模式,并重点开展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1.探索建立重庆市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构“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2.探索建立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学旅行活动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体系;3.探索建立研学旅行协同配合机制。要与当地财政、旅游、交通、文化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4.探索创建“核心基地+”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群。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市、区县两级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多类别的研学旅行基地;5.探索创建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探索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管理机制,研究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实施策略,编制重庆市家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等;6.探索创建中小学研学旅行网。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整合研学旅行教育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7.探索创建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反思改進活动,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二、尊重课程专业性,探索实施路径
形成研制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意见
课程指导意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组织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代表等专业力量,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范畴、类型、实施与评价等维度出发,进一步理清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完善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意见,并总结提炼不同类型研学旅行活动的优秀案例,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强化研学旅行活动基地建设
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和走研性特点,依托不同类型和不同机构的资源,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创建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研学旅行基地,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旅行需求。要在教育部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市情、校情、生情,根据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共同遴选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加强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造研学旅行的精品路线,逐步建成研学旅行网络。
加大研学旅行财政经费保障
教育部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重庆市教委根据研学旅行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保障研学旅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利用财政经费购买公共服务,委托专业的研学旅行社或研学旅行学校来组织开展学校的研学旅行工作,这样不仅能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还能破解学校在课程开发、线路设计以及师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
加强研学旅行教研指导与成果提炼
为全面指导试点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工作,重庆市教委积极研制《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管理规程》《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等文件,强化对研学旅行工作事前计划、事中组织、事后研讨等方面的教研指导。同时,重庆市教委积极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先进区县先进学校及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总结提炼研学旅行工作阶段性成果,为各区县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与培育策略研究”(2017-00-099)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