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风云
这一天,我带着五、六年级优秀的学生去参加县学科素养大赛。去考点的大巴上,几个女孩一直叽叽咕咕想说点什么,终于有个大胆的女孩提出了建议:“老师,我们代表学校来参赛,学校不奖励我们吃顿饭?” “对啊,对啊!”一片附和之声,前面的孩子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些半大孩子,一听见吃的,估计都开始流口水了吧。
怎么回复?答应吧,学校活动三天两头就有,不能厚此薄彼;不答应,影响了士气可不是好玩的。
我先岔开话题:“为什么想吃顿饭而不是要别的?”一个快嘴男孩说:“俺老师就请俺班的‘每月小明星吃饭,上个月在德克士吃的,这个月在她家吃的。”
“嗯——”几个孩子意味深长地点着头,眼珠不转地看着我的脸。
“奖励肯定是有的。备战用功的,成绩好的,还愁没奖励吗?”我笑着答复他们,又肯定又模糊,看看能不能过关。
“每人一个汉堡也行啊。”女孩撅起了嘴,透着对我这句话的不信任,“我都有好多奖状了,不稀罕!”这情绪迅速传染,好几个孩子都唉声叹气起来。
天真,我心里暗笑着:“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所谓故事,不过是临时瞎编的。一对父母呢,女儿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买很多礼物给她。另一对父母呢,女儿有进步他们会说,你做到了你应该做的,好棒。
“你们说,将来哪个孩子发展得好呢?”
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发表起意见来。最显成熟的六(2)班班长说:“我妈就是第二种,她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个说法,说人在物质奖励下能发挥能力的50%-80%,在精神奖励下能发挥能力的80%-100%。所以她特别注意鼓励我。”
“你妈那叫抠门!”另一個快嘴小子用东北腔插话,引起一片笑声。
班长脸红了,说:“我妈的办法就是管用!我大姨动不动给表弟买奖品,结果表弟要的东西越来越高级,不给买就不干,大姨都愁坏了。”
哈,说出了我要说的话,我给他竖大拇指。几个孩子看我的表情,猜到汉堡没戏了,情绪又低落下来。
看来香喷喷的汉堡比虚无缥缈的精神奖励要实在得多。我真想领他们去快餐店每人扛一个大汉堡回来,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们参加大赛挣的”。多得意的事!
但如果是这样,下次呢?下次的下次呢?某某效应提到:依靠物质奖励产生的上进动机需要升级的物质奖励才能维持发展。一旦奖金缩减或取消,人们的积极性反而会降低。孩子们参加比赛,是为了提升自己,如果直奔汉堡而去,就偏离了原来的目的。
还是再讲个故事吧。
有两个优秀的孩子,同时见到了上神(哈哈,关键时候上神也来帮忙)。上神说:“我知道你们都很棒,有两个奖励给你们,自己选吧。”他摊开两手,左手中是一个红艳艳的苹果,右手中是一张纸条,写着:得到一次跟故事学习的机会。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我问那几个被故事迷倒的孩子。
“当然是跟上神学习啦,功力大增,说不定也能飞升上神了。”你看,看别人总比看自己清楚。
火候差不多,该收网了。“好了,徒儿们,你们因为要参赛,已经得到了好几位上神给你们开的小灶,和其他同学相比,你们最近是不是功力大增?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奖励吗?”
天哪,好吃力,绕着几个弯子,累死本上神了。
几个学生挥舞起胳膊做发功的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又惹起一片笑声。
“老师啊,您到底答应还是不答应啊?”快嘴小子撒起娇来。
考点快到了,已经没时间绕圈子了。我说:“我可以为你们向领导争取好不好?不过,我觉得学到本领,让自己站到更高的台阶上,这就是你给自己最好的奖励,这种奖励,超过任何别人给的东西。东西会越来越旧,本领会越来越大对不对?来,攥攥拳头,给自己鼓鼓劲,去争取自己给自己的奖励吧。”
一车人都加起油来。
说实话,这次沟通有些吃力。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家长常常用力过猛,孩子很轻易就能得到物质奖励。这种习气蔓延到学校,那张证明优秀的奖状被老师随意扔给学生,以致孩子们把沉甸甸的精神奖励看轻。学校如果忽视精神激励,而在物质奖励上发力,学生势必拾级而上,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奖励变了味道,失了本意。
故事中快嘴小子班主任老师用“请吃饭”方法来刺激孩子“小太阳”爆发。事后我了解到这个班因为某些特殊原因纪律涣散,成绩不好,班主任不得以采取了这种方法。这对这个班这帮孩子来说,目前是有效的,但是这种方法如果不能和精神奖励结合,也很难保证孩子有后劲。
所以,学校老师都应该认真地思考,在当下物质充溢的时代怎样奖励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学校设奖的时候要精当,让奖状有含金量,不易得;教师在发奖的时候要郑重,有仪式感,使获奖的孩子体会到奖状背后的成长,树立起自信心、上进心,从精神上得到鼓舞,更加努力;如果与物质奖励结合,也一定要精神奖励为先,物质奖励为辅。这样是否会回归“奖”的“励”之目的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