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晓奇
“强场激光物理的发展确实是受到了‘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启发”,吉亮亮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说道。20世纪60年代,当惯性约束聚变(ICF)在我国刚刚起步时,钱学森院士就形象地指出:“你们的事业是在地球上人造一个小太阳!”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一代代科研人进入了聚变的领域。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光的强度突破了聚变所需求的高度,一个以相对论为特性的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新区域悄然显现,并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迅速发展,成长为与ICF并肩而立的强场物理新领域。
在ICF研究的号召下,吉亮亮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但随即被强场中极其丰富而惊奇的物理特性所吸引,立下决心投身于此。“试想一下,将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全部辐射凝聚成一根头发丝大小,所有的物质将会被它瞬间电离,电子将瞬间达到相对论速度,这就是目前超强激光能够产生的直观效果。”在吉亮亮的介绍中,如此强烈激光创造的可能性超出人的想象。在纷繁复杂的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丛林中,他的研究聚焦于两个方面:其一,极端强场究竟能够促进哪些新的物理发现;其二,超短超强激光是否能够实现带电粒子加速,将传统加速器动辄千米的加速距离,缩短到厘米尺度。新的物理并非可以简单窥得,激光加速器更面临着千重挑战,一如人类在聚变之道上的艰难险阻,但这就是吉亮亮选择的研究之路。
见贤思齐科研路
见贤思齐焉。每当翻开书本,看到一个个以伟人名讳命名的公式、定理在内页之间错落林立时,吉亮亮总会油然而生一种钦慕之情。“心向往之,总想着哪一天自己也可以小有成绩,像他们一样为人类发展出一份力。”正是这样的初衷,驱使着他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2002年,吉亮亮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初次邂逅等离子物理。经过4年的时间,他接触到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方向,便立刻被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轻学科吸引。2006年,吉亮亮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为他一番深思考量后的选择。“上海光机所在激光等离子物理研究上独步国内,而我投到了沈百飞老师的门下。”
在导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吉亮亮从激光加速着手展开研究。超强激光可以在等离子体中激发极强的静电场,其加速梯度比传统加速器高4?5个量级,如果能够实现,便可以将千米级的加速距离缩短到厘米尺度。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令人激动的新型加速原理,是突破现有加速技术的有力候选。“能够赶上激光加速发展的契机,确实非常幸运”,吉亮亮在而后的研究中如鱼得水,他提出的加速方案有效解决了激光加速重离子的难题,同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相对论等离子体光学的极端光场产生方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4篇文章,得到该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可。这些成果使他获得了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Springer杰出论文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大恒光学奖学金特别奖、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等多项学术荣誉。
短暂留所后,吉亮亮获得德国“洪堡学者”基金资助,奔赴杜塞尔多夫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坦言,那里有一位享有国际盛誉、在粒子模拟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的学者,因此他的德国之行是慕学者之名,期望见高山而有所得。两年之后,洪堡之期至,回国发展本当顺水而成,但临近离开时吉亮亮却因一项合作,受到俄亥俄州立大学高能量密度物理实验室的邀请。“见高山亦得见四方”,机遇使然,促成了一位科研人向更遠的路途出发。
研究历程中,吉亮亮在强场激光物理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超强飞秒激光可以在实验室内创造前所未有的极端物理条件,这是一个连接基础物理与应用物理的桥梁,向上可以对物质、真空的强场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进行探索,向下则能开拓激光粒子加速的应用”。为了占领这一前沿阵地,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10?100拍瓦级激光实验装置建设与规划,如欧盟的ELI,俄罗斯的iZest,法国的Appolon,美国的Rochester等项目。彼时,与之相应的却是理论认识上的相对匮乏,人们亟需了解,在更强的激光条件下,究竟有哪些新的物理、可以孕育哪些新的应用。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超前探索了比目前拍瓦激光产生的强度高100倍的峰值强度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发现了在新的强场QED区域,能量吸收通道、伽马辐射与正负电子对产生等重要特征,给出了这些新效应开始显现的关键阈值。这些结果的产生恰逢其时,为规划、建造下一代超短超强激光装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此基础上,他开拓性地研究了10?100拍瓦超强激光驱动的辐射反作用力效应,首次在模拟中发现了辐射反作用力引起的电子反常捕获机制,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强场QED效应在激光等离子体中的直观显现。由于该发现的新颖性与重要性,该工作入选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编辑精选(Editorssuggestion)”栏目。近年来,随着超强激光项目的逐渐推进,他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大量跟进研究。
在基础前沿阵地驰骋的同时,吉亮亮注意到强场激光物理在应用开拓上的困境。“目前,激光驱动固体靶研究正遭受较大挑战,质子能量至今难以突破100兆电子伏特,这不但影响激光加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不利于整个学科的社会预期。”为此,他以新颖靶材为突破点,首次提出将3D打印的微纳结构引入强场激光物理的概念,对激光驱动产生的高能粒子、射线源进行增强、调控,并且成功实现在微米丝阵列靶、微米通道阵列靶上的高能电子加速。
吉亮亮常说,既然选择了科学研究,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不要因为社会环境压力使初心有所改变。科研上的发现,是前行的源动力,也是人生最大的犒赏。
游历有方 归心不待
在第58届等离子体物理年会上,美国物理学会(APS)邀请了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与会交流探讨。该年会被誉为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内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此次年会受邀行列之中,强场激光物理学科的中国学者仅有两位,作为其中之一,吉亮亮在大会上就激光驱动微纳结构等研究展开成果报告,提出诸多创新性设想,获得同行的普遍关注。
当2016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被提上日程,当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向大洋彼岸的海外学者抛出橄榄枝时,吉亮亮感觉时候到了,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回到故土。“科研工作者是有祖国的,不论身在何处,我从未停止对国内动态的关注,为的是有朝一日回来能够尽快融入。”吉亮亮坦言,国内科研确实存在一定不足,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进步空间。“祖国的综合国力、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无论是经费投入、科研效率,还是媒体上追跑、并跑、领跑的宣传,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每个人看在眼里的。”国家实施的“青年千人”计划,正是个人的科学追求与时代发展趋势结合的重要平台。国家的研究资源迅速增长是科研工作者所乐见的,当然,吉亮亮也认为,作为其中一员,应该冷静思考,以科学规律指引研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重新踏入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吉亮亮已经做好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既是一种学术的传承,更是一段新行程的开端。没有隆重的就职仪式,入职之时,迎来的是项目开展的紧锣密鼓。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支撑下,吉亮亮提出多个建设性构想。“上海的10拍瓦超强激光装置近期即将完工,参数指标无疑将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回到上海光机所,我认为也正是实现自己设想的好时机。”
在人类的科技发展长河中,事业必须有传承,人才更是如此。“一味地追求短平快的论文发表,而忽视了研究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种浮躁万万不可取。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所带研究生能够雕琢自身技能,潜心做学问,做具有原创性的工作而不随波逐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顾往而行 历久弥新
回顾过往,德国之行,高山之上,吉亮亮见识到了大胆猜想的妙处。“合作导师长于理论与模拟,是一个少言的人,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切中要点,敏锐地指出问题关键。最妙的是,他从来不囿于当前实验室所能提供的物理条件,常常鼓励人‘异想天开,不必考虑研究结果是否可用于当下,因此课题组的工作往往大幅超前于现实。”美国的科研文化则有所不同,吉亮亮谈到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经历,“不论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本科生,均可以直呼其名自由讨论,真正体会到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氛围”。此外,美国课题组更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始终以实验为主,理论模拟为辅。两种不同的研究策略不可避免在吉亮亮的脑中碰撞、冲突。幸运的是,两者最终达成了统一,使他对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也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强场激光物理是架在基础前沿与应用开拓之间的桥梁,没有现在的前沿探索,就不会有将来的应用开拓;反过来,应用的发展也一定是前沿研究最大的推动力。
但若论所受影响最为深刻,吉亮亮认为还是应当属博士导师沈百飞的“启蒙性”教导。“最开始做粒子加速时,我意外地发现许多与粒子加速无关的新奇现象,便去寻求沈老师的意见,看是否可以进一步研究下去。”他清楚地记得沈老师那番话,“做科学研究,项目是其次,也并不需要拘泥于一个方向,重要的还是在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物理。”这些话对于初出茅庐的吉亮亮而言格外受用,成为鼓励他向着多方向开拓的理念动力。
立足当下,步步为营。“目前,基于极端强场新物理的研究已经开展,而实验小组则正在加紧新型的微纳结构靶研制,为激光打靶做准备,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作为物理实验主要设计人之一,吉亮亮参与推动“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极端光物理线站”项目。项目在上海光机所研究员李儒新的带领下,拟于2024年建设100拍瓦的超强激光装置,对进一步探索真空的强场QED特性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工作有了長远的规划,但吉亮亮并不急于给自身背负太多任务。“科研工作一戒骄躁,二戒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和疲惫的状态,不但科研效率没法保证,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不徐不缓,不骄不躁,吉亮亮在稳健的前行中一步步完成着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