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3月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本航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南太平洋约2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深海盆地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环境综合考察,采集了丰富的沉积物样品、海水样品以及浅地层剖面、多波束地形、水文气象和生物化学资料,并利用相关仪器对所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域多站深海黏土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达到成矿条件,这表明在东南太平洋海盆局部区域内沉积物具有非常高的稀土成矿潜力。
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經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带,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搭载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1”科考船目前正在驶往本航次最后一个航段的科考作业现场,进行以地质、水文、环境、生态、大气为主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中国拟于2025年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3月31日,从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提供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完善数据共享服务机制,形成商业化发展模式,具备国际服务能力。
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业务化应用卫星,中国高分一号02、03、04星也于当天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三星”成功发射。
中国2015年批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分阶段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3个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发展需求。目前,国防科工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已完成20余颗科研和业务星的批复立项,涵盖自然资源、气象、海洋、环保等多个领域。
针对当天成功发射的高分一号02、03、04星星座,国防科工局表示,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数据集成服务”的建设机制,该卫星用户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将把高分一号02、03、04星星座作为骨干卫星业务系统,保持持续运行能力,全力履行好空间基础设施后续2颗5米光学业务卫星中分星座、资源三号03/04星、1米C-SAR卫星等系列业务卫星的建设责任,积极拓展高光谱、立体成像干涉雷达观测能力。预计2020年前将基本完成自主可控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卫星网络和应用体系构建,开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新时代。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植物新种
我国科学家发现乌头属植物新种——乌蒙乌头,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分类学》上。
乌头属植物是有毒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该属植物在全球约有400种,我国已记录有200余种,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
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乌蒙乡开展植被调查中,在海拔约4000米的石缝中采集到一种乌头属植物,从形态上看,它与以往乌头属物种有所不同。之后几经专家鉴定,也难以判定为何种乌头,在随后多年数次科考中,他们没有再发现同样的植物。
据介绍,该新种在形态上与膝瓣乌头较为相似,但是新种的花序轴、花梗和子房表面均覆盖有卷曲紧贴的柔毛,并且毛表面有疣状凸起;花瓣顶端距短,不呈旋涡状,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膝瓣乌头。之后,研究团队结合分子证据确定该种为新种,并以其发现地乌蒙乡命名。
我国研制出可耐1300℃高温隔热防火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受热350℃以上时强度会迅速下降,从而引起坍塌。近期,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具有双网络结构的酚醛树脂/二氧化硅复合气凝胶材料,可将1300℃高温“隔热”为300℃左右,在提高建筑安全及节能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日前刊发了该成果。
双网络结构的复合气凝胶,具有树枝状的微观多孔结构,纤维尺寸在20纳米以内,且两种组分各自都成连续的网络,实现了有机、无机组分在纳米尺度上的均匀分散。这种气凝胶可承受60%的压缩而不破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可加工性;两组分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协同其多孔性,从而产生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优于传统发泡聚苯乙烯、矿物棉等材料。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1300℃的丙烷丁烷喷灯火焰,检测这种气凝胶的防火性,并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样品背面的温度变化。经过30分钟测试,样品背面的温度稳定在300℃左右,而且随着有机组分的燃烧,二氧化硅网络暴露出来并附着在气凝胶表面而不会脱落,继续发挥隔绝热量作用。
据了解,这种新型材料优异的防火阻燃和耐火焰侵蚀性,可避免火灾时建筑物承力结构的失效,为人员撤离争取宝贵时间。此外,隔热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能耗。
第一幅国产SAR卫星时序干涉测量图被获取
近日,中国科学家获取并处理得到第一幅高分三号卫星雷达时序干涉地表形变测量图,实现了我国卫星雷达时序干涉测量“零的突破”。该成果首次将国产雷达卫星地表厘米级形变测量提升至毫米精度,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卫星雷达时序干涉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雷达多时相大数据干涉相干原理,实现800公里太空探测地面毫米形变的遥感技术,是目前唯一的一种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全自动的面监测技术手段。次探测范围平均可达1500平方公里以上,为国土、交通、测绘、铁道、电力、水利、市政、减灾、住建、能源等行业提供精准形变测量、状态监控、异常预警、灾后定损等服务,高效地解决了地理信息监测市场的痛点。
据悉,研究团队首次获取高分三号北京地区5景时序干涉影像集,采用国产自主时序干涉处理软件,获取了166万个永久散射点并进行形变速率解算,得到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北京地区整体形变速率结果。
此次高分三号时序干涉成果表明我国国产雷达卫星在轨道控制、系统载荷、地面应用处理等方面都具备了时序干涉能力,是国产卫星干涉测量从实验迈向工程化应用的关键一步。考虑到目前获取国产时序干涉影像较少,形变监测性能提升还有较大空间,团队后续会加大该领域的投入,并为卫星系统进一步优化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该项研究成果开启了国产雷达卫星在地表监测领域的行业应用,打破国外卫星在雷达时序干涉测量领域长期垄断的局面,大大提升了国产雷达卫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价值,为国产卫星遥感监测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