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苏苏, 范 卉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老年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静脉留置针应用于长期输液患者中,可减少血管反复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工作量,具有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安全迅速等优点,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已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老年科住院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用药种类多,多数需要静脉输液治疗,且输液时间长,加之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皮下脂肪少、静脉瓣增多,长期输液时相比于年轻人更易发生静脉炎。本研究对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发生静脉炎的老年患者给予艾条灸联合金黄膏外敷,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住院的老年患者92例,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期间发生静脉炎。静脉炎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2011 版中关于静脉炎的判断标准。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81.39±5.25)岁;静脉炎1级13例,2级23 例,3级10 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80.69±6.65)岁;静脉炎1级 11 例,2级 24 例,3级 11 例。2组性别、年龄、静脉炎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选用苏州林华公司生产的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正压三通Ⅱ型、26 G),金黄散是由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调制的外敷制剂,观察组采用的艾条由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制成。静脉炎发生后由该组护士执行操作,停止此处留置针使用。①对照组:采用金黄散外敷。取适量金黄散外敷制剂均匀涂抹在棉纸上,敷药厚度约为0.30 cm,敷于静脉炎处,30 min/次,2次/d。②观察组:采用艾条灸联合金黄散外敷治疗。先局部外敷金黄散30 min后,联合艾条灸治疗,操作者手持艾条,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发生静脉炎的局部皮肤,距离保持3 cm左右,使患者局部感到温热、无灼痛感为度,及时弹去艾灰,同时将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便于通过施灸者的手来测量患者局部受热温度,以利于随时调节高度,避免烫伤。艾灸时间为15 min,2次/d[2]。2组均治疗3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疗效。①痊愈:治疗后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且灼热症状和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②显效:治疗后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消失,红肿面积消退≥80%;③有效:治疗后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减轻,红肿面积消退<80%;④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3]。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3 d后评价疗效,观察组静脉炎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肘后备急方》中指出的“恶脉”是指静脉血管局部发红疼痛,状如索状物者,与静脉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是由于静脉穿刺时损伤局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脉络阻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以致气血瘀滞因而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使得血管脆性增大,加之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疾病并存,用药复杂,尤其是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金黄散具有消炎、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疏通血气等功效,应用于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这些功效在以往的研究[4-5]中均已得到证明。艾条灸联合金黄散是利用艾条灸的温热作用将金黄散的消炎、止痛、活血、散瘀的药理作用通过十二经络传导,扩张皮肤血管,更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结消瘀的功效。此外,艾灸从整体水平进行良性调节,促进循环,使神经、内分泌功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协调的体系,从而起到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6]。观察组将两项中医传统操作相结合,取两者之长,相辅相成,使疗效最大化,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减轻局部水肿,缓解疼痛,增强疗效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1] 张玉娟, 王伟玲. 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4): 109-110.
[2] 罗雪琴, 李朝霞, 黄秀玲. 艾条灸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3, 20(5): 56-57.
[3] 高清琴, 李秋妍, 曾映雪. 仙人掌汁加醋外敷治疗左氧氟沙星所致静脉炎[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1): 44-45.
[4] 余慧. 如意金黄散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2): 124-125.
[5] 王娴, 张洁. 茶黄膏外敷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10): 1260-1263.
[6] 詹振吉, 王健. 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6, 31(3): 449-452.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