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响,王国中,李国平,赵海武,滕国伟
(上海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0444)
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大学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职能实现的核心活动[1]。教学改革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如何科学的培养人才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我国大学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改革方案。2001年,我国启动了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任务[2]。这一计划的实施,为教师实施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前提依据。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互联网上有海量的教育资源,教育缺的已经不是教学资源,而是能够促使全社会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育人的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以及网络早已广泛普及,移动互联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iClass取智能课堂之意,旨在构建一个师生交流平台,使其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学生手中的手机终端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PC端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手机端参与教学并进行反馈,教师和学生的数据通过云端的服务器进行链接。其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iClass系统架构
iClass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签到、课堂互动答题、课堂测试、弹幕教学、资料分享、学生讨论、学生留言等。学生端和教师端的功能界面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学生端是在个人的智能手机安装相应的APP,主要有签到、答题、反馈及下载资料等功能。教师端是在PC上登录,进行题目管理、信息查看、资料发布、数据统计、教学管理等操作。
图2 学生手机端界面
图3 教师PC端界面
(1)课程准备达到的效果
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据此作为平时教学和考试方式以及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这一点除了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来不断的在限定的考核标准中进行调整。
(2)课程知识点的取舍
知识点取舍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学生的及格线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需要重点讲解并检验。二是作为可以拉开学生差距的部分,把这些知识点作为了解的部分,根据学生各自的程度尽量掌握,但掌握不了也需要了解。最后,就是提出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学的知识点,让学生作为扩展的部分学习。
(3)学习资源的准备
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学习,也可以给学生推荐网络上比较好的教学资源,比如网络上的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提供的教学资源。
(4)设计提问重点
总结之前学生课堂答题情况,针对多数学生出现的问题,结合后面课程的内容,设计下一节课的问题及提问的重点。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把握好课程主线,针对课程的特点,逐次分解到一个个小问题。这一步是整个课程的关键所在。
题目主要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以简答题为主。在设计题目时,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画出柱状图,教师根据经验反推学生的答题思路,掌握学生习惯性的答题思路以及理解概念的方式。在后续的问题设置上,调整选项以增加迷惑性,从而不断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简答题从形式上相比选择题难度较大,为了避免题目太难使学生放弃答题,所以题目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为主,比如“我写MFC程序遇到的问题?”这类比较开放性的问题。
在课堂组织上,借鉴了哈佛大学Mazur Research Group的PI教学方法。第一次上课,学生不一定了解教师上课的方法,所以要告诉学生该课程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评分,有什么特点,如何有效学习课程内容,怎么样安排该课程的教学等。特别要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预习课程的知识点,并将在课堂进行提问。
每次上课前,让学生登录班级并签到,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串讲,讲到某个知识点,可以使用iClass平台提出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手机将结果实时发送到教师端并现场统计结果,对于正确率高的就略讲,对于正确率低的,则做进一步的分析讲解。问题可以是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课堂上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回答的情况,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回答两轮,第一次独立思考,第二次可以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
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手机将问题传到教师一端。学生回答的问题、讨论的情况以及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情况对较为有趣的问题或答案进行弹幕显示。当这些以往在网络娱乐时才出现的情况发生在课堂时,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被激发,都会积极发言。当有趣的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课堂上会发出阵阵笑声,同时还会跟身旁的同学进行交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生也会从别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时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个性问题也可随时了解并及时解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更大限度地推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每次回答问题,包括提出问题,都给与相应的分数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分数计入期末成绩的评定中。根据学生人数,可以设置课内班级小组积极开展课内、课后讨论以及与教师的沟通。通过后台,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于授课的满意程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改善教学质量,实现“永不落幕的课堂”。
(1)课堂总结
分析iClass平台记录的课上学生课堂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调整下一次上课的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分享相关的资料,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课下的学习。
(2)在线答疑
学生在完成作业、复习或预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随时登录iClass平台进行提问,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考虑给与一定的分数奖励来激励学生参与答疑环节。
(3)成绩展示
将学生参与课堂、课后教学活动的情况所得到的分数进行累计并发布。使学生随时可以看到自己成绩的进步与不足,以辅助学生制定之后的学习计划。同时,根据答题速度的快慢、答题的正确程度,iClass平台教师端会授予前三名奖牌,学期结束后可以统计每位同学的奖牌数,给予适当的奖励。
(4)数据统计
根据iClass记录的内容,对于学生课堂的上课情况、互动情况、成长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除了学生期末成绩外,还可以给出其平时表现的一个统计情况说明,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同时,根据研究学生的总体统计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完善平台
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不断提升与完善iClass平台,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同时,逐步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应用到iClass平台,以提升教学效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传统课堂上提问时,学生普遍发言不积极。其实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出于各种原因,发言的愿望并不足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把想法讲出来。当然,即使学生踊跃发言,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让每位同学都发言。使用iClass平台后,学生不需要当众进行即兴的发言,而且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把想法整理出来,大大降低了发言的难度,而且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言。
另外,iClass平台还可以打破空间距离,让未能到校上课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到课堂上来。如果学生请假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教室上课,但在上课同一时间,可以有时间参与答题环节,即使不能听到教师课上点评,也会有参与感,且能够大致了解课堂讲的内容。即使在上课的同时不能参与答题,也可以在课后查看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补答,进而了解课堂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在课余时间通过iClass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当然对于不能到到校上课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酌情给与一定的分数,用以激励学生远程参与。总之,即使学生人不在课堂,也要尽量心系课堂。
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往往是一对一的,问题往往并不具备代表性。使用iClass平台后,同学的发言都总结到了一起,教师可以根据发言情况,并针对多数同学的问题进行一对多的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对于个别问题,因为有后台数据库的记录,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或放在课下来解决。
教与学是相互的,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动态,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及方法。比如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则要略过,没有理解的要重点讲解。利用iClass平台对学生在课堂交流环节的记录,丰富了教师掌握学生动态的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控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顽疾。教师通过强硬手段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操作难度大,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师生冲突。通过iClass平台,利用手机服务课堂,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占用学生手机来进行师生课堂交流。使得手机不再是教师极力反对的事情,而成为师生交互的重要工具。我们甚至可以提醒学生,记得带着充好电的手机来上课。
通过软件算法,代替部分重复性的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以统计上课出勤为例。对于学生出勤情况,按照以往点名并在记录本上登记的方式,至少也要用几分钟时间来完成,尤其对于大班上课的情况,点名就成为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不点名,不能准确了解出勤情况,而点名,则会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即使小班上课,也很少会有教师每次课都点名。而使用iClass平台,点名的任务不需要教师分心考虑,每一次上课出勤的学生都会积极签到。通过软件可以统计班级出勤率以及学生个人出勤情况。
基于iClass平台的教学,已经在《科技创新与管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信息工程与社会》《数字电视技术》《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中试行。
以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大学通信学院赵老师的《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除去第一次需要学生熟悉软件外,共点名16次。根据iClass平台记录的情况,参与统计的班级人数为62人,平均出勤率为97.38%,最低出勤率为91.94%,有82.26%的同学达到了全勤。该数据是明显优于传统课堂的出勤率的。
对于参与回答问题的情况,按照参与人数与班级人数的比率进行统计,平均参与比为77.12%,最高参与比为92.75%,最低参与比为46.38%。回答问题环节学生参与比的分析如图4所示,在所有参与回答问题环节数据统计中,61%的问题参与比超过80%,说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比较好。在有些问题后面,有些学生会留下问题好难的留言。这可能是造成有些问题参与比低的原因之一。如果以学生参与比高低与问题难易程度成反比为前提来分析图4,以参与比超过60%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有86%的问题参与比超过60%,说明这部分题目适合大多数学生。余下的14%的题目可以认为稍难。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没有一味的追求高参与度,适当的难题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4 回答问题环节参与情况分析图
由于iClass平台的加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构建了以网络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交流的教学框架。通过教师的准确引导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展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理解的概念更深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情况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 iClass平台的帮助,减少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受到了参与平台使用的师生的好评。
目前,iClass平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iClass平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加增强,教学过程与iClass平台的融合也还需要在教师导学案的设计下不断调整。教学改革也需要在开展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不断完善。随着iClass平台功能的充实以及进一步的推广,将来学生在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成绩单,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份大数据。
[1]嵩天.大学教学改革的科研方法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5(1):15-19.
[2]易庆竑.基于慕课的反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94-100.
[3]王国中,孙洁.智慧教育产业观察及智慧校园解决方案[J].电视技术,2014(22):28-30.
[4]刘超.构建iClass数字课堂,让教学“触手可及”——谈深度挖掘现代教育技术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40-43.
[5]张萍,Eric 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1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