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建方
实验记录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综观实际教学活动,可以发现,小学科学实验记录活动还存在“意识薄弱、形式单一、结果失实、评价缺失”等问题。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实施相应的解决策略,由此提升实验记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期让科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案例1】下课后,学生陆续离开了实验室,部分桌上还留着科学记录单。教师准备把它们扔进纸篓。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记录单要交给你吗?”教师回答:“送给你啦!”
【案例2】执教《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教师让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发现,有两个小组的组员都不喜欢“记录员”的工作,互相推诿,以至于没有完成记录。有的小组则是“记录员”很忙碌,其他组员无所事事。
1.故事引领,明确意义
案例1典型反映了学生记录意识薄弱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记录意义的引导。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者追溯实验数据的直接证据,它是科学研究者保持清醒实验思路、抓准重要实验现象和得到创新结果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研究工作效率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家利用实验记录获得重大发现的故事,向学生渗透实验记录的意义,感受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更应时时注意珍惜学生的实验记录,并充分利用其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实验记录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实验记录是最好、最真实的科学书。由此不断萌发学生记录实验的需求,促使他们将自己的科学实验记录视为珍宝。
2.“记录”设计,增强意识
在案例2中,学生互相推卸记录责任或者部分学生参与实验记录的现象,不仅会影响教学实效,更不利于学生记录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小伢儿”科学记录本,让其树立时时为实验记录做好准备的意识。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记录本进行适当装饰,比如写上名言、画上图案等。实践证明,科学记录本不仅提升了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记录的积极性、责任心,也增强了学生实验记录的意识。
【案例3】某教师执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引导学生采用看、摸等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然而几分钟后,学生开始玩石头,表格中的文字记录寥寥无几。
1.范例引领,渗透方法
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阶段,其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组织能力差,写字慢,用文字进行实验记录,难免会有畏惧情绪。教师可直接呈现教材中的范例,让学生参照模仿,尝试记录。
例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树的观察记录》,讨论范例中的小朋友,是从哪些方面观察大树的,是按怎样的顺序、用怎样的方法观察的。由此,学生体会到实验记录的要点,在模仿范例中迈出了科学记录的第一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画图法进行记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为自主进行科学实验记录打好基础。
2.优化“记录”,激发探究
教材提供了很多实验记录单。教师在使用时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而应进行优化。例如,某教师为避免案例3所描述的现象发生,舍弃了教材提供的记录表,创设了制作“岩石名片”的情境。“岩石名片”实际上就是优化后的实验记录单,这一新颖的记录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围绕“岩石名片”从岩石的信息收集和归类、名片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制作“岩石名片”的过程,也就成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中融入实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记录的主体,实现个性化记录,提升了探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3.鼓励“日记”,提升水平
长时间的观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类似“种子发芽”这样为期一周以上的实验,学生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教师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这一比较开放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观察日记可以呈现个性化的色彩,除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记录,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摄影、手绘、数据、文字等形式,更可以采用组合式来记录,如“摄影+文字”“绘画+文字”“数据+文字”等。观察日记这一记录形式,顺应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长时间进行观察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记录的成果和形式走向丰富,使实验记录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方面更为有效。
【案例4】在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的记录显示小灯泡会亮,而在实际实验中,小灯泡并没有亮。
【案例5】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将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画在纸上。结果显示,各学习小组的实验记录各不相同。
1.巧用错误记录,培养实证意识
真实是科学实验记录最基本的要求,实验记录就是一种证据。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不能随意修改数字、描述,更不能编造“伪证”。
针对案例4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记录做出明确要求:每尝试一种连接方法就画下来,并实事求是地注明小灯泡是亮还是不亮,画好的图必须经小组全体成员确认后,才能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阅读要求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把小灯泡不亮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科学课和美术课的画图有何不同?记录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同样具有研究价值。这一次,学生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果然顺利发现了点亮小灯泡的秘密。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提高实证意识最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去探求结果。
2.借力新型媒体,提升记录实效
由于受教学时间、实验材料与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多次观察。同时,小学生又存在观察力发展有限、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组织能力差等特征,往往无法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
针对案例5中出现的现象,教师再次执教《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课时,允许学生借助智能手机、iPad等新型媒体来记录实验现象。当学生认为能够从显微镜里看到预期图像时,就把摄像头对准目镜,拍摄自己所观察到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借助这些新型媒体,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由此变得更为高效。学生不仅快速掌握了显微镜规范的操作步骤和要领,认识了洋葱表皮细胞,提升了实验记录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将显示实验现象的照片与家人分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案例6】执教《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高锰酸钾入水时、搅拌时、搅拌结束静置后这三个时间的状态。教师挑选了三份自认为不错的记录单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一下。直到下课,其余的记录单没有机会呈现,其他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点评。
【案例7】学习了六年级《铁生锈了》一课后,有的学生每天用手机拍摄下铁钉变化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实验结束后还制作成了幻灯片。
1.在互评中完善记录,提升记录价值
案例6中,学生的图式记录都不尽相同,教师选择性地“秀”了几张,并没有对此作出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记录水平也只能是原地踏步。我们知道,实验记录不是为记录而记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思辨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请学生交流实验记录并陈诉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学生对照自己的记录,并对他人的记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促发学生再次聚焦自己的实验记录,使其发现自己的原有认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此外,对学生描述不清楚的和模糊的发现或语句,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语言指导,或者启发学生进行再次探索,直至清晰为止。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实验记录的价值。
2.在展示中分享记录,增添记录功效
案例7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持续记录的态度、方法、成果都值得称赞。教师利用课前的短暂时间,为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或重大发现的平台,激发他们记录的兴趣,使很多优秀的实验记录涌现出来。如一个班级中,有近20名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铁钉生锈的实验,每天都有学生主动申报,希望能“秀一秀”自己的新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实际是一次高层次的思维投入。他们不仅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体验了成功,也让没有坚持记录的学生意识到平时记录的重要性,继而投入到活动中去。
3.在评比中增强自信,助推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编撰的单元小报、学习感悟等往往得不到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评比,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在橱窗中展览,供全校学生欣赏、学习。用这样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做好科学记录的信心。
学校也可以组织以年级为单位的科学记录评比大赛,激励学生经常翻阅自己的记录本,整理自己所学知识,并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在整理中收获成长。学校一旦形成比赛、展示惯例后,学生平时就会认真记录,并妥善保管记录本了。
科学记录体现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成长足迹,它的价值不在于课堂中的展示,而在于意义的生成。扎扎实实开展实验记录活动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赵燕霞.让科学记录走出尴尬[J].科学课,2011(1).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吴树生.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实验记录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