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以专栏带队伍、提升影响力的实践与思 考

2018-06-05 09:53徐丽荣
中国记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萧山日报老家

□ 文/徐丽荣

2018年2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萧山日报》二版要闻版面上,“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又如约而至。这篇加了编者按的文章,是今年24岁、来到《萧山日报》工作才半年的记者李小荣写的,题目是《住窑洞吃油糕扭秧歌陕北大年很红火》。她在文章里写道,“2月11日五点钟,我从萧山回到了老家陕西榆林,今年,我们一家人都在我姐家的新窑洞里过年,庆祝我姐家的乔迁之喜。这是我们全家之前就商量好的”。

李小荣已经是第122位为这个栏目写稿的记者了,这也是《萧山日报》“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的第15个年头了。那么,一个县域党报,何以15年坚守一个面对天南地北的栏目?何以对“我在老家过大年”情有独钟?何以依靠本报记者的力量能支撑起这一栏目?

一、用好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资源,2004年春节创办“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开办文化“年饭”

得益于浙江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进入2000年以来,《萧山日报》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才储备不足成了制约发展的短板,于是报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面向全国引进优秀采编人员。2003年,报社通过《中国记者》杂志和《南方周末》报纸向全国广招人才,这一次引进优秀采编人员6人,加上之前引进的人才,来自全国各地(不含萧山本地)的采编人员达到14人。

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在融合过程中,创意频频,给报社带来了办报和经营的大发展。比如,2004年《萧山日报》开始新一轮改版,与此同时,多元产业开始起步。报社也很注重人文关怀、体贴引进人才,不仅在中秋节时请他们吃团圆饭,而且在过年时让他们提前几天回家,并帮助买车票。同时,一个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栏目也在2004年春节问世——“我在老家过大年”。

于是,2004年1月25日、农历甲申年正月初四,“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正式创办。当天头版的一篇文章是《与父母团聚真好》,来自湖北襄阳的记者写道:“67岁的母亲这几天老是说,这个年过得好啊!虽说你们出远门了,可过年一家三代五口人还能在一块儿,团团圆圆过个年,可像个家了。母亲说这话时,77岁的父亲总在一旁笑着点头。”

年的味道就这样跃然纸上。祖国各地的年风民俗呈现在《萧山日报》的读者面前。回家过年的记者向读者分享过年的幸福。读者也从这个栏目打开了了解祖国各地年风民俗的窗口。

这个栏目一问世,就以浓郁的年味、细腻的亲情、朴实的文风、显著的文化特色,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15年来,已经成为广大读者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年饭”。

二、用好“老家”丰富的信息资源,搭建连接“老家”的连心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寄托了中国人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团圆与欢乐、富足与梦想。但客观地说,春节长假,却也是各家报纸闹“稿荒”的时节。《萧山日报》用“我在老家过大年”这一栏目,不仅丰富了报道资源,而且丰富了报道视角,架起了萧山与“老家”的连心桥,可谓一举多得。

2005年2月10日、农历乙酉年正月初二,这个栏目刊登了来自黑龙江的记者所写的《冰情雪韵过大年》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是:本报2月9日黑龙江鸡西专电:“赶在年脚边,我终于回到了老家,入冬以来,几场鹅毛大雪,将位于中俄边境这座新兴城市——鸡西打扮得银装素裹、妖娆万分,这年便过得愈发有冰情雪韵了。”

当然,本地读者看到的不止是东北的雪,吸引他们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而这种“诱惑”又是双向的,记者家乡的人们、城市,也因之而更多打量浙江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打量萧山这个全国的经济强区,这个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持平的地方,当目光交汇,就有各种观念和点子的碰撞,就有各种的推介、创业、贸易、合作机会产生,于是这个栏目就成为了一种媒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由栏目和记者为媒,不少老乡来到杭州打工或创业,带动不少老家的特产走出偏僻的家乡,不少老乡走向了富裕,不少城市提高了知名度。栏目也名副其实地成为萧山连接“老家”的连心桥,成为萧山与一座座城市之间的友谊名片。

《萧山日报》城市文化中心主任刘斌云对此印象深刻。2004年春节回家时,正赶上老家宜春在筹办全国第五届农运会,而春燕则是农运会的吉祥物。看到满城春燕纷飞,一派热火朝天的他,便以《燕子叽啾闹新春》为题,为“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于是,赣西小城办农运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宜春市委宣传部领导还专门致电他表示感谢。

这样有传统的栏目、有温度的文章,自然为广大读者所欢迎。2015年3月,杭报集团评报员、浙江工业大学退休教授肖桃清先生专门撰文评价这一栏目:春节期间,喜见萧报传统专栏“我在老家过大年”,自2月19日起至2月25日共发稿8篇。该栏目旨在宣传传统民间文化,展现浓浓年味的拳头产品,通过记者记述回家新年见闻,让我们领略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拓宽视野,意味深长。总之,展示了浓浓的年味,记得住乡愁。

三、用好锻炼记者的传家宝,一茬接一茬接力棒不松懈

从2004年到2018年,《萧山日报》的采编人员队伍从48人发展到108人,其中,来自萧山区外的记者达到61人。期间,《萧山日报》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年年面向全国引进人才的政策没有变,年年沿袭“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的传统没有变。这个栏目,也成为培养记者、锻炼新人、融合团队的园地。

最美总是我家乡。在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家乡这个最熟悉的地方,在亲人这个最亲近的群体开始,作为工作的范畴,接受家人和社会的评价,对于记者来说,是一种甜蜜的挑战,就要求他们精工出细活,严谨地对待工作。

请让我来帮助你。“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既是一个展示记者才华的园地,也是一个了解新同事、了解新同事家乡的平台。新同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工作环境,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为栏目为载体,让老同事多了一个窗口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同事关系。

栏目就是传家宝。到目前,《萧山日报》引进的人才,有的已经不止15个年头,有的还不到1年,但他们都不忘老家、热爱第二故乡,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老记者用言传身教影响新记者,新记者虚心向老记者学习关心老家的办法,学习写好老家的方法,学习做好新闻的方法,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团队氛围。

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着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萧山日报》各项事业也因之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15年来,这个栏目共产生了130多篇稿件。15年来,《萧山日报》引进的人才中,有9人评上副高级以上新闻职称,有15人评上中级以上职称,有6人走上报社中层以上工作岗位,还有引进人才走上报社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杭报集团学科带头人。

四、创新“走转改”载体,记录中国人梦想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目的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巧合的是,2011年已经是《萧山日报》“我在老家过大年”栏目的第8个年头了,而这一栏目正契合了“走转改”的宗旨,成为实践“走转改”的载体之一。因为杭州以外的“老家”,大多经济不如杭州发达,甚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关注“老家”,就是关注欠发达地区,就是寻找滋养记者之“根”,就是不忘初心。

比如,在2018年的栏目中,通过记者的文章,读者看到了如今陕北的乡亲过大年是住新窑洞、吃油糕、扭秧歌,很是红火。看到了海边浙江舟山人过年是快快活活地祭灶、掸尘、搡年糕。看到了河北衡水县城过年时赶集的热闹,古朴自然的集市“交换”着浓浓的人情。看到了苏北渔家人对天地、自然、祖宗的敬畏,他们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是虔诚地拜龙王、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看到了皖北农家过年朴实的仪式感,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腊月二十八,把面发等等。看到了浙江诸暨乡下过年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爸爸生起煤饼炉一勺一勺地为儿女做蛋卷,妈妈烧红小铁锅一块一块地煎豆腐。这样的画面会勾起许多人脑海里的年。年,这样长在天下父母的劳作里,年就这样藏在天下儿女的心坎里。

G20之后的杭州萧山,正在快马加鞭筹办亚运会,也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于是,读者也看到了过年的别样“双城记”——外地农家父母背着大包小裹来到浙江杭州萧山城里儿女新家过年。他们跟着儿女赏灯光秀、走最美跑道、拍最美风景。从儿女千里万里回父母家过年到接外地父母来城里过年,古老的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过”出青春的味道。我们的“父母”,也在过年中走向时尚。这何尝不是一种移风易俗呢?

栏目也是中国人情感融合的载体。前不久,当远在陕西榆林的李荣荣从《萧山日报》数字报上看到妹妹李小荣写的文章时,高兴不已,马上连线妹妹,“把这份报纸给姐姐留一张,回家的时候带上。”她有点意外,没想到,陕北过年的习俗,居然登在浙江杭州的《萧山日报》上了。她对妹妹说,有机会邀请同事们来咱家玩玩,看看革命老区的新面貌啊。这件事还成为她与乡亲们好多天的议论话题。

这样兴奋不已的,又何止李荣荣一人,又何止陕北一个地方。“我在老家过大年”这个栏目,就这样守望了一年又一年。15年来,《萧山日报》通过一个栏目为载体,通过来自天南地北的记者回家过年的真实体验,关注“老家”,关注“老家人”如何富起来、强起来,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栏目本身。它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连接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连心桥,成为萧山与一座座城市之间的友谊名片,成为守望老家,守望中国年的载体。

(作者单位:《萧山日报》)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萧山日报老家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最美是老家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灵感日报
老家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