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芙蓉
【摘 要】目的:分析与研究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实施中心静脉置的神经外科的12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感染情况分别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的回归分析法对行中心静脉导管的神经外科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实施中心静脉导管出现感染概率为18.3%,其中患者的年龄、血糖值、肝功能、置管时间、输液种类、基础病、导管材质以及导管管腔数等均为诱发感染的危险性因素。结论:在对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结合其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以此降低感染概率,保证干预效果。
【关键词】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危险因素;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their inter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20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entral venous neurosurgery between March 2016 and December 2017. According to infections, the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non-infection group were used, respectively, and a single 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center. Intravenous catheters were analyzed in patients with neurosurgery-induced infections.Results: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n patients was 16.7%, of which the patient's age, blood glucose level, liver function, catheterization time, type of infusion, basic disease, catheter material, and the number of catheter lumens were all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Conclus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s in central neurosurgeons, targeted care should be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isk factors for inducing infec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infection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neurosurgery;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isk factors;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037-01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主要是把中心静脉导管通过患者的股静脉、颈内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等置入到患者的体内,让导管的顶端漂浮在患者的上下腔静脉紧挨右心房的位置[1]。大部分情况下,神经外科的患者都为脑肿瘤、不同程度的脑出血以及颅脑外伤,这些病症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并且患者住院治疗的期间需要补充大量的液体,由于长期反复的穿刺以及高渗性药物的刺激都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受到损伤,这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士穿刺的难度,从而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中心静脉导管。由于我院为县市级医院,患者来源大部分为农村患者,PICC导管材料费用远高于CVC,因此,患者选择CVC置管方式例数高于PICC。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特意进行了此次的研究活动,现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随机的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22例,非感染组98例,其中感染组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范围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3.2)岁;非感染组患者男60例,女38例,年龄范围在4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4±2.8)岁。患者以及家属都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首先要收集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一般臨床资料,例如,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3-6天,7-14天,15-31天)、导管留置位置(锁骨下静脉)、输液类型(一般液体、静脉营养液)、导管材质(柔韧、硬质)、导管管腔数( 双腔、单腔)、基础病症(颅脑肿瘤、急性脑栓塞、脑出血以及颅脑损伤)、血糖异常(是、否)、肝功能(正常、不正常),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比较来进一步总结出导致神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影响性。
1.3 观察指标 CVC 感染诊断标准:(1)患者进行穿刺的部位发生了红肿和红斑等炎症症状,并且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红斑有瘙痒的症状,部分严重的患者出现局部化脓,血培养细菌呈现出阴性;(2)穿刺点位置出现间歇性脓液,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并且机体发热,脓液细菌培养呈现出阳性,经过消炎和退热后,症状明显改善的就是穿刺局部感染;(3)在退热后,患者反复发烧,严重的情况下高达40℃ ,原因不明确,立即拔管,剪掉导管尖端 8 cm的位置进行细菌培养,在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若检验结果病菌相同就可以排除其他感染,并确诊为由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而造成的败血症或者是脓毒败血症[2]。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中1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通过X2对所得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所得的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數据显示:年龄、留置时间、导管材质、导管管腔数、输液种类、基础疾病、血糖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均是引起神经外科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因素(P < 0. 05),具体见表 1。
3 讨论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 CVC在患者体内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患者发生感染几率的大小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3]。如果患者的操作技术不规范、体表定位能力差以及反复的穿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导管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增强无菌操作的观念,把无菌操作理念贯穿于置管、换药以及换管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根据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采用高效的消毒剂进行洗手。
3.2 置管选择 导管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多腔导管比单腔导管感染的可能大。因此,在置管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选择应用单腔硅胶导管早患者锁骨下静脉进行置管,并利用浓度为1%的碘伏或者氯己定消毒液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感染。同时要规范置管操作流程,使用无菌的、透明的以及透气性较好的敷料来覆盖穿刺点,并进行定期更换。
3.3 导管护理 医护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置管部位的皮肤状况以及导管外露长度和敷料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在接触置管穿刺点以及换药部位时要严格的对皮肤和手进行消毒,确保置管部位的清洁和导管的流畅,并定期更换敷料。一方面,医护人员要根据医嘱来注意不同浓度液体的输液顺序,避免导管堵塞的同时确保给药系统密闭性。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导管置留,在病情好转或者条件的允许下要及时拔管。对于不适合经常更换导管患者,为了减少感染要定期的更换CVC。
总而言就,导管感染是神经外科患者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来看,导致神经外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中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概率是18.3%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几率比较高,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根据相关的危险性因素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充分做好导管留置的看护工作,密切的监测免疫力较低以及导管腔数较多的患者,一旦发现导管感染的症状就要及时的向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反映,并根据医嘱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降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马俊英,赵翠枝,宋俊英.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5):1144-1145,1160.
[2] 王璇,王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外医疗,2015,(9):26-28.
[3] 马娟,黄宇,赵琳,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干预策略[J].母婴世界,2016,(1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