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刘蕾
【摘 要】目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临床上应用广泛,同时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随之产生,与其有关的各种副作用亦造成不少问题,而且滥用也十分普遍,为此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此原则对我院住院患者2016-2017年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分布情况及病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使用量;科室分布;合理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2-0-01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1948年美国风湿病学家Hench第一次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收到神奇疗效后,其治疗范围迅速扩展到许多种疾病。糖皮质激素的生化作用是多系统的。生理情况下产生的糖皮质激素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免疫抑制等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这决定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广泛,同时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随之产生,与其有关的各种副作用亦造成不少问题,而且滥用也十分普遍,为此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此原则对我院住院患者2016-2017年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分布情况及病历进行分析,评价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合理性。
1 材料与方法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我院住院药房2016-2017年糖品质激素使用的数量进行排序,对其使用的品种进行分析。后随即抽取我院2016-2017年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200份,依据[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23,对其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调查200份病历中,儿童有62例,成人有138例,儿童最大为9岁,最小为1个月,平均年龄为2.5岁,成人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为54.43岁,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主要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主,目的主要有退热、抗炎、改善症状为主。此外,我院糖皮质激素使用主要以醋酸泼尼松片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主,具体详见表1和表2。
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较多,多数病例以退热或者抗炎为治疗目的较为常见,具体详见表3、表4和表5。
3 讨论
3.1 使用量及使用品种分析
糖皮质激素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作用时间多在8~12小时;中效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作用时间多在12~36小时;长效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作用时间多在36~54小时。
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院使用糖皮质激素主要以中效和长效为主,短效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较小。就排名于前两位的药物而言,按照糖皮质激素的等效剂量进行换算价,发现同等等效剂量下,地塞米松的使用量明显大于泼尼松的使用量。此项结果与表3中抽取病历调研结果相一致,也是地塞米松的使用量排在首位。也就是说我院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品种主要以长效的地塞米松为主,其他的糖皮质激素为次。在调查的200份病历中,其中62份为儿童病例,平均年龄2.5岁为使用糖皮质激素主要以地塞米松注射液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主,目的主要有退热、抗炎、改善症状为主。
按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激素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或者中效,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但我院调查的儿童病例中,基本都是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肺炎使用长效的糖皮质激素。
因此我院糖皮质激素存在使用指征把握不强的现象,而且均以长效的地塞米松选择为主,与上述表格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3.2 用药目的情况分析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从表4中能明显的看出我院的200份病历中,以单纯退热为目的病例达到67份,此外,用于预防输血、输蛋白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病例为20份,两种情况共有病例87份,基本都违反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因此我院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
我院临床退热最常使用的是地塞米松肌注或静滴。由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同时能稳定溶酶体膜,使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减少,而使升高的体温下降[2]。但是如果致热的原因是某种病原体,此时的治疗应当是针对病原体而退热,因为这类药物没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把激素当成退热药,应用激素强行退热,使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症状,但往往掩盖了病情,甚至导致了感染扩散,使得病情進一步发展。因此降低体温关键问题还在于寻找发热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3 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历中,感染性病例占到了64%。根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糖皮质激素可以用于严重的感染或者炎性反应,主要用于结核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手足口病、高致病性人禽流感。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但是在我们调查的病例中的感染性疾病基本都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肺部感染,只有极少数患者是严重感染。
这可能与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存在一定的误区有关,认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有协同作用,或者急于求成,尽早减少患者炎症反应的症状,在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肺部感染时加入了地塞米松,一般连续使用2-5天不等,一般以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后直接停用。有报道显示[3],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炎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均具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早期能改善红、肿、热、痛症状,后期防止粘连及疤痕形成,加之其有抗毒、抗休克作用,因此,在急慢性感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抑制炎症、减轻炎症的同时,也会降低机体防御功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增加治疗难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院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疾病中存在使用指征把握不强现象。
4 小结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广泛应用,但我院临床不合理应用较为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为了规范化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我们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监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重视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加强对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的评价和督导,进一步提高我院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避免或减少其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医药费用。
参考文献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1-124.
许荣海.黄美虹.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 当代医学.2010.4 (10)201::33-34.
叶树林,王瑞娟.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4):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