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断脐对母儿结局影响的研究

2018-06-04 08:43陈岩
健康大视野 2018年3期

陈岩

【摘 要】目的:探讨晚断脐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314例,其中2017年7月-9月采用新生儿娩出10S内进行断脐处理151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12月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实施断脐操作163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湿肺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胆红素峰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及第三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胆红素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湿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断脐可减少产后出血、缩短第三产程时间,降低新生儿湿肺发生率,且不增加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晚断脐;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胆红素峰值;湿肺;病理性黄疸

【中图分类号】R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1-0-01

脐带是母体及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连接胎儿与胎盘间重要血管通道[1]。断脐是母体与胎儿两套血液循环进行物质交换的终止。结扎脐带通常在第三产程进行,对断脐的时间,主要观点有2种:一是早断脐( early or immediate cord clamping,ECC/ICC),即一般在出生后立即断脐(5—10秒);二是晚断脐(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即在脐带停止搏动后进行断脐。有观点认为延迟结扎脐带能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有效的预防贫血。但也有认为断脐过晚可导致新生儿红细胞增多和胆红素过多,进而诱发病理性黄疸[2]。本次研究对比不同的断脐时机对母儿预后的影响,以探寻合适的断脐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34周岁②孕37-42周;③新生儿体重≥2500g且<4000g;④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 产前诊断有血型不合溶血。2017年7-12月在我院分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产妇314例,其中7月-9月采用早断脐151 例作为对照组,10月-12月采用晚断脐163例为观察组。观察组产妇年龄(25.49±2.48)岁,孕周(39.32±1.0)周,产前3天产妇血红蛋白值(108.12±15.87)g/L ,新生儿体重(3313±324)g,对照组产妇年龄(25.32±2.57)岁,孕周(39.39±1.1)周,产妇血红蛋白值(109.12±15.62)g/L 新生儿体重(3348±319)g 。经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断脐方法

早断脐组即新生儿出生后5-10秒立即进行断脐处理,晚断脐组即新生儿娩出后,并将新生儿置于产妇两腿之间,新生儿位置不高于胎盘位置,给予常规清理呼吸道处理,用准备好的无菌巾包裹新生儿为其保暖,在确认脐带搏动消失后予以断脐处理。两组其余护理措施均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Apgar评分:

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评分。

1.3.2 产后出血量:

综合计量法测量产后2小时及产后22小时的出血量并记录。

1.3.3 第三产程时间:

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时间。

1.3.4 新生儿胆红素峰值:

每日新生儿医生查房时使用黄疸测定仪在新生儿的额部测量经皮胆红素值并记录,持续至产后5天,以最高的一次胆红素值作为峰值。

1.3.5 新生儿湿肺:

由新生儿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等各项检查判断有无新生儿湿肺。

1.3.6 病理性黄疸:

总胆红素>12.9mmol/L。

1.4 统计学分析

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两样本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产妇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2 新生儿情况比较 观察组胆红素峰值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湿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增加病理性黄疸发生率。见表二。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晚断脐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原因可能是随着脐血输送到新生儿体内,胎盘血液不断减少,血管充盈度下降,胎盘皱缩,体积缩小,胎盘与子宫壁接触面积缩小,二者之间断裂血管增加,胎盘因放血变薄变软,压力变小,收缩的子宫壁对胎盘的压力增大,加速胎盘剥离,而胎盘剥离早,子宫收缩快,产后出血也会相应减少[3]。本研究结果显示晚断脐使第三产程时间缩短,产后出血量相应减少,宫缩剂使用随之减少,其使用过程中对产妇血压波动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另外,胎盘循环能够在出生后持续几分钟,新生儿能够继续从胎盘获得氧气供应。富有氧气的血液流经完整的脐带,新生儿可以获得保护性的时间来适应新的世界和新的呼吸方式[4],从而降低了湿肺的发生率。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并将新生儿放置的位置低于胎盘,可使新生儿将获得大约20至30ml/kg的血容量[4]。随着新生儿血容量的增多,新生儿获得了更多的红细胞,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是使过多的红细胞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胆红素的生成增多,加重胆红素峰值。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未增加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晚断脐方法是安全的,可以降低湿肺的发生;减少产后出血;缩短第三产程时间;是“主动第三产程”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尽管加重胆红素峰值但并不增加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李菁华 吴青青 李晓菲. 胎儿脐血管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1,8(1):78-80

高霞,张毅,岳艳,等. 2006 ~ 2010 年剖宫产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4,29: 250-253.

刘桂英,王芝静,王文杰,等.剖宫产术中脐血采集对促进胎盘剥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6):905.

孙菊香,丁明霞,刘天凤.延迟结扎脐带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345-347.